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趙青青):沒有産業的扶貧是“空洞的扶貧”,精準扶貧工作實施以來,陜西延安子長縣以産業發展為抓手,想方設法扶持産業,全力推進脫貧攻堅,走出了黨支部牽動、合作社(企業或公司)拉動、能人大戶帶動的産業扶貧新路子,幫助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特色産業增收致富。
互助資金引領村民走産業致富路
郝家川村淡水養殖場(子長縣委宣傳部 供圖)
走進余家坪鎮郝家川村,村道路兩旁的溫室大棚排排座落,河對面岸上梯田地裏的葡萄園行行整齊,正在投産使用的魚塘罈罈清水。“郝家川村目前有500畝葡萄園,50座溫室大棚,15座魚池,正是這三個‘5’助推郝家川村民走上産業發展之路。”余家坪鎮鎮長徐雪峰説道。
而在發展這三大産業之初,土地和資金都是問題。為解決土地問題,郝家川村黨支部首先統一流轉了土地,之後再根據發展産業意向劃撥土地,分配栽植葡萄園和建溫室大棚,村民佔地超出自有土地的面積,實行承包制。
解決了土地,發展資金又是問題。為此,郝家川村建立互助資金庫,村民稱為自己的“村民信用合作社”。郝家川村村支書郝鳳達介紹,互助資金庫貸款手續簡單,村民互相擔保,即可放出貸款。
該村貧困戶郝延河通過互助資金種植溫室大棚油桃和葡萄,僅2016年葡萄收入3萬元,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了自己的脫貧計劃,走上依託産業脫貧致富道路。目前,全縣188個村黨支部全部建立起了“大手拉小手,支部領我走”的檔案,幫扶貧困戶走産業脫貧致富路。
入股合作社 “股金”“薪金”雙得
李家岔鎮徐家砭村的新田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士成幫扶貧困戶發展棚栽業(子長縣委宣傳部 供圖)
子長縣史家畔馬延林在甜滋滋專業合作社工作之前,一家6口的生機都靠丈夫一個人打工維持,但從2016年6月開始在合作社工作,她每個月1800元的工資不僅解決了孩子的上學費用問題,還能得到股金分紅。這對於患有肢體殘疾的她,無疑是雪中送炭。
合作社長李曉偉介紹,貧困戶入股1萬元産業發展幫扶資金,每年最低能拿到400元分紅。2016年11月份入股的10戶貧困戶,每1萬元股金分紅1100元。李曉偉表示,下一步將允許擴大貧困戶的‘入口’股,這也意味著他們能分到更多的股金。
入股合作社既解決了貧困戶資金少,難以發展産業的“瓶頸”制約,又壯大了合作社或企業的“融資口袋”,走上了“並軌發展,實現雙贏”的合作道路。
“一人致富不算富” 能人大戶帶動脫貧致富
能人大戶何光軍對幫扶貧困戶薛啟軍進行技術指導(子長縣委宣傳部 供圖)
家住子長縣南溝岔鎮宋家坪村的薛啟軍前年還是貧困戶,但是通過生豬養殖,他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而這得益於一個人:何光軍。
何光軍是宋家坪村著名養豬大戶,也是出了名的能人。致富後是何光軍不忘幫“窮人”,無償為貧困戶提供技術、藥物,優先雇傭貧困戶,薛啟軍只是他手把手扶持起來的貧困戶之一。
何光軍的熱心幫扶得到了村民的擁護,2015年被選為村主任,“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何光軍笑著説道。
發展産業扶貧之外,子長縣教育扶貧共資助貧困生1862名,落實資金442.3萬;2017年計劃搬遷1885戶6242人,實際完成2639戶9852人,並制定出臺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紮實推進精準脫貧目標分工方案》等工作舉措保障機制,並10余種考核管理辦法,不斷探索一條拔“窮根”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