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形成“政金産學研+友”新型産學研生態圈模式;西安光機所形成“硬科技”發展模式;西北有色院實施管理層持股和轉制院所自主考核的成功模式……自2016年西安被國家列入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以來,西安市走出了一條具有西安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
形成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主線的格局
記者從西安市科技局了解到,通過遴選西安交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工大、西北大學和西安文理學院等12家單位,作為高校改革試點單位,重點在“三權”改革政策落地、科研人員分類評價、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實踐。確定西安光機所、西北有色院、陜西石化院、西微所等5家單位,承擔院所改革先行先試任務,重點在科技人員持股分紅、混合所有制等方面開展探索。通過探索總結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路徑,帶動其他高校院所推進創新改革。
並先後出臺《系統推進西安市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和《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中心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形成了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主線的格局。
“三大模式”彰顯西安全面創改工作成效
如今,初步形成了西安交大、西安光機所、西北有色院三大特色模式,走出一條具有西安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西安交大初步形成獨具特色的“政金産學研+友”新型産學研生態圈,其中,政金分別代表政府和金融資本,友則代表高校獨有的資源——“校友”。在這個模式裏,政府起到了制定政策、多點引導以及對高校和産業的全面支持作用;金融資本則通過各種基金針對成果轉化鏈中的每個環節介入支持;校友則將社會各界資源匯聚到與學校産學研工作相關的每個環節裏,起到了加速産學研工作推進的作用。
西安光機所秉承“參股不控股、寓監管于服務”的理念,通過“開放辦所、專業孵化、擇機退出、創業生態”的方式,將研究所技術以無形資産授權、轉讓等方式交由科研團隊進行轉化,摸索出科技成果轉化的“西安光機所模式”。西安光機所所長趙衛説,“西光所模式”的創新之處就在於打破了幾個藩籬:打破思想“藩籬”,將思想回歸到研究所的歸屬是國家和全體納稅人這一基準之上;打破制度“藩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科技創新,科研機構要為市場需求服務;打破資金“藩籬”,擺脫狹隘的“國有資産流失”論調,利用資本市場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並承諾孵化企業佔股不超過20%,只參股不控股並擇機退出;打破人才“藩籬”,以科技創新成果來考核人才,讓甘居幕後坐“冷板凳”的人得到實惠。
在全面改革試點中,有色院不斷深化改革,在工程類高級職稱自主評審權、集團公司管理人員向下持股、轉制科研院所自主考核等方面獲得省上授權,先行先試;在激發員工積極性方面,西北有色院通過試行股權和分紅激勵制度,提高了成果完成人和團隊的積極性;在考核方面,改革後,上級部門以分類考核為原則,授權西北有色院自主確定鼓勵創新的考核體系,建立以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指標為主的考核激勵辦法。(王嘉)
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