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陜西長安區探索垃圾分類“長安模式”

國際在線2017-12-15 16:09:36

  長安模式_fororder_圖片21

  乾淨整潔的長安區東大街道水磨村(段曉蕊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段曉蕊):2017年以來,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以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重點,按照“一年試點啟動,兩年面上推開,三年見大成效”的工作思路,制定出臺了《西安市長安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近日,國際在線陜西頻道走進長安區東大街道水磨村、灤鎮街道翁家寨村、子午街道王莊村,被乾淨整潔的村子、家家戶戶門前擺放的分類垃圾桶所吸引。

  長安模式_fororder_圖片22

  長安區村民家門口放置的分類垃圾桶(段曉蕊 攝)

  垃圾分一分 環境美十分

  “以前垃圾都是隨手扔的,自從村裏實行垃圾分類,不僅我們自己家的廚房、衛生間變得乾淨了,連村裏整個環境都變得整潔。你看,我們家門口這兩個分類垃圾桶。綠色的是放剩菜、剩飯、落葉這些‘可腐爛垃圾’的,藍色的是放衛生紙、渣土這些‘其他垃圾’的。垃圾桶上有我家的二維碼,村裏會有檢查人員來不定期抽查的,如果分類做的好,就會給我們的垃圾銀行賬戶上積分,如果做的不好,就沒有積分了。”家住長安區灤鎮街道翁家寨村的嚴淑琴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看著村裏煥然一新的面貌,嚴淑琴感慨道:“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村裏整潔又乾淨,看著就讓人覺得舒服、窩心。”

  農村環境整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來,長安區緊抓垃圾分類源頭,經過試點總結,探索出簡單、易行的“二次四分法”標準,即由農戶、保潔員將日常生活垃圾按照“可腐爛垃圾、可賣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進行分類投放,“可腐爛垃圾”和“其它垃圾”直接投入群眾門口的家庭分類桶,“可賣垃圾”、“有害垃圾”群眾按照垃圾銀行的管理模式要求進行家庭分類、適量積攢、打捆打包、粘貼電子身份碼、分類投放,有效調動了群眾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主動性,改變了群眾亂扔垃圾的現象,讓村裏環境也得到有效改善。

  “垃圾銀行”發明人、西北大學陜西省情研究院生態宜居中心主任齊小寧表示,垃圾分類“長安模式”即“垃圾銀行”,通過垃圾分類減量及資源化利用平臺,為居民開通微信客戶端、52回收官網、回收員APP、巡檢質檢員APP、新網工程客戶端以及廚余垃圾和再生資源回收統一的積分平臺,搭建起一條由宣教激勵體系、智慧分類系統、優化回收處理、兌換包容模式、質檢客觀嚴謹流程組成的“五位一體”垃圾分類減量及資源化利用系統。

  長安區_fororder_圖片23

  長安區子午街道王莊村村民正在廣良超市用垃圾銀行積分兌換食用油(段曉蕊 攝)

  垃圾換積分 積分兌商品

  “自從有了‘垃圾銀行’,我們就不亂扔垃圾,我們會把瓶子、紙這些‘可賣垃圾’整理收拾起來,貼上自家的二維碼。垃圾量少時就自己放到村裏的智慧分類回收箱去,垃圾多了就等回收車過來收。”長安區子午街道王莊村的景玉香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垃圾回收了,我們就會得到積分,然後再用積分去超市換商品。從今年5月份開始,我已經在我們村廣良超市拿積分兌換了米、面、油這些生活用品。”

  長安區_fororder_圖片24

  長安區子午街道王莊村保潔人員正在收集村民投放的“可賣垃圾”(段曉蕊 攝)

  據了解,長安區將互聯網、農村超市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相結合,通過垃圾換取積分、積分兌換商品的形式,在長安區10個街道58個村開展了“互聯網+垃圾分類減量+再生利用+新網工程”的“四網融合”模式的“垃圾銀行”試點工作,提升了傳統回收模式,實現了分類品質的可追溯化、垃圾減量的數據化。企業直接進村回收,減少了中間環節,方便和讓利了群眾,提高了群眾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截至目前,長安區“垃圾銀行”總積分達330萬分,群眾可兌換商品的價值約3.3萬元,垃圾減量約1100立方米,實現了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

  長安區_fororder_圖片25

  長安區灤鎮街道翁家寨村村民正在粉碎秸稈(段曉蕊 攝)

  “可腐爛垃圾”再處理  變廢為寶

  垃圾分類好了,“可腐爛垃圾”最終該如何處理?長安區各村因地制宜,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變廢為寶。

  冬日的長安區灤鎮街道翁家寨村村委會異常的熱鬧,村民們都把自己家的葡萄秸稈、撿的枯枝在這裡進行粉碎,然後拉回到自家地裏。據翁家寨村書記徐立介紹,為防止村民將無用的秸稈進行焚燒污染環境,村裏還專門買了一台秸稈粉碎機。這臺粉碎機可以讓全村60畝地的秸稈在20天內變廢為寶,在不污染環境的前提下變成肥料回歸自然。

  長安區_fororder_圖片26

  長安區子午街道陽光堆肥房(段曉蕊 攝)

  長安區子午街道建立陽光堆肥房來處理“可腐爛垃圾”。據該街辦主任孔晉華介紹,子午街道今年3月份在王家村開始建設陽光堆肥房,5月份已經投入運行,目前可容納轄區19個村回收的 “可腐爛垃圾”。“可腐爛垃圾“進入太陽能垃圾減量化處理房,通過太陽能採光板加溫,添加高效生物複合菌劑,利用多孔管道通風供養分解,製成有機肥。同時,長安區東大街道水磨村也在抓緊建設高效智慧防臭堆肥房來處理“可腐爛垃圾”。

  近年來,長安區堅持著力提升農村環境治理能力,全面改善鄉村面貌,增加村民幸福感。截至目前,長安區已在子午、黃良、灤鎮、東大等10個街道58個行政村開展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工作;已配備垃圾分類桶10113套、分類回收箱298個、分類清運車59輛;已建成陽光堆肥房1座、高溫好氧堆肥坑2座、2座智慧高效防臭堆肥房也正在施工建設,試點推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