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2017年以來,陜西安康市漢濱區按照“區級統籌、鎮辦實施、股權村有、企業(園區)使用、股權收益固定、貧困戶分紅受益”的思路,創新探索“撥改投”産業發展資金方式,為農業農村發展,貧困戶增收脫貧培育了新動力。
趙運仁,就是晏壩鎮雙澗村“三變”改革的受益貧困戶之一,妻子常年患病,因此也成了地地道道的貧困戶。三年前,村裏引進企業,發展農業園區,駐村幫扶工作隊根據實際,量身定制,規劃了幫扶計劃,讓趙運仁用自家5畝多水田作為資源入股到農業園區,並聘用其為園區務工産業工人,讓他不僅可以收租金、領工錢,而且還搖身一變當起了股東。趙運仁鼓足了幹勁兒,充滿信心地説:“現在土地入股不僅能夠受益,而且還能在園區務工一年能掙6000多塊錢,再加上低保一年近5000塊錢,一年收入達一萬多元,我們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晏壩鎮地處漢濱以南,産業發展比較薄弱,貧困戶增收模式比較單一,部分群眾參與企業農業園區管理難、無法從園區的發展壯大中直接受益,無法長期穩定增收等問題,是當前貧困戶和企業兩者之間存在的最大的“瓶頸”。為此,晏壩鎮從陜西省內外“三變”改革典型中得到啟示,結合漢濱區實施的産業發展資金由撥款改為投資這一舉措,利用“三變”改革試點,變産業發展資金撥款為集體參股投資,變土地流轉為土地入股,變勞務工資為勞務入股分紅,引用産業扶植引導資金、土地流轉、園區務工、返祖倒包等四種方式,按照總金額的百分之六固定向農戶分紅。晏壩鎮依託産業發展資金所推進的“三變”改革,也是漢濱區今年以來破解資金、技術等因素制約廣大貧困農戶發展産業所遇障礙的一道縮影。
為提高貧困戶生産力度,解決企業資金投入問題,漢濱區堅持改革添動力,重點開展了28個村的“三變”改革試點,“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己獲初步成效。漢濱區農業局黨委書記、局長王貴鋒介紹稱:“産業發展資金按照貧困村的貧困深度和貧困人口規模折股量化到村,再由村集體選擇確定投資到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這是2017年漢濱區在推進“三變”改革中,創新財政扶持資金使用模式,由“拔改投”“投轉股”的最新探索。
張立傑是大河社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十幾年前,張立傑突患間歇性精神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治療,加之孩子上學,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愈發貧苦。面對巨大的家庭壓力,張立傑即使身患疾病仍然就近務工,靠幹體力活獲得一些收入。2017年年初,大河社區美姐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鎮上産業扶貧引導資金的帶動下,建成了1000余畝的金銀花基地。由於張立傑居住在金銀花基地旁,在社區幹部的引導下,張立傑將自家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並進入合作社務工,在金銀花基地幹一些拔草、施肥、摘花、管護之類的農活,不僅獲得了土地入股分紅,還獲得務工收入。合作社因考慮到他的身體及家庭狀況,給他開的工資較其他務工人員偏高,在幫扶的同時給予的愛心資助。僅5個月的時間,張立傑就獲得了8300元的收益,拿到工資時張立傑的妻子感動的熱淚盈眶,一個勁地説著“謝謝!謝謝!多虧了現在的好政策和你們合作社的幫助,給我們幫了大忙!”
在脫貧攻堅戰中,漢濱區著力構建由政府主導的“政銀戶”、“政銀企戶”、“政企戶”、“銀政企戶”四種扶貧産業扶貧對接方式。探索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的機制和辦法,實行“區級統籌、鎮辦實施、産(股)權村有、企業(園區)使用、股權收益固定、貧困戶受益”的産業資金支持辦法,採用“撥改投”方式,在晏壩、關廟、牛蹄三個鎮選擇建設基礎好、經濟實力強、産業鏈完整、主導産業突出、示範帶動力強的貧困村,每帶動一戶貧困戶給予1萬元産業引導資金投資,將政府無償撥付給企業的資金改為政府有償投資,作為村集體股按年度向企業、園區提取固定收益,給予貧困戶分紅,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有效解決了涉農整合資金、産業發展引導資金精準到村到戶問題,初步趟出了全區“三變”改革的新路徑。
漢濱區通過探索“拔改投”資金髮展方式,將有限的扶貧資金髮揮出最大的效益,不僅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而且讓貧困戶、企業兩者之間建立起發展産業的信心,真正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導向作用。截止目前,漢濱區落實産業發展資金1000萬元,帶動了73個村3615戶貧困戶增收。同時,還積極與省供銷集團合作,先後為陽晨牧業、京康茶葉等企業投入産業精準扶貧資金8000萬元,2400戶貧困群眾戶均增收3000元。
漢濱區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區扶貧局局長田遠金表示:“目前漢濱區全區28個鎮辦三變改革試點全面鋪開,下一步將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要求,將原有經營模式與‘三變’改革相互嫁接,整合分散資源,促推資源變資産,聚合分散資金,推進資金變股金,拓寬增收渠道推進農民變股東,落實産業發展資金2000萬元,通過産業扶貧最大限度激活農村的資源和資産,形成規模效應,聚集效應,讓參股貧困戶實現多途徑分紅,實現多方受益長遠發展,為安康市漢濱區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新的活力。”(文| 陳善剛 編輯 王夢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