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隨著人們精神高需求時代的來臨,2018年的第一個節日,不少民眾選擇去博物館消費自己的假期,使博物館成為公眾出行文化遊的一處亮點。
為滿足廣大群眾對美好假日文化遊的嚮往和需求,元旦期間,陜西省281家博物館和部分對外開放文物保護單位從社會發展和群眾需要出發,紛紛推出種類多樣的展覽和活動,吸引廣大觀眾走進博物館。據不完全統計,節日期間,共有258萬人次走進陜西文博單位,體驗傳統文化,了解中華文明,追尋文化記憶,增強文化自信。
隨著《國家寶藏》的熱播和《如果國寶會説話》的即將開播,文物點和博物館成為觀眾參觀的熱門景點。節日期間,陜西歷史博物館“長安絲路東西風”展、西安碑林博物館“桃花依舊——唐代詩人墓誌特展”、西安博物院“絲路長雲”展、法門寺博物館“唐代茶文化專題展”、大唐西市博物館“紫玉梵音——范澤鋒紫砂作品展”、西安唐皇城含光門遺址博物館“無鎖不在——中國古代鎖具專題展”、耀州窯博物館“嶺表瓷韻——廣東唐宋陶瓷選萃展”、西安事變紀念館“歷史的轉折——西安事變舊址圖片展”、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蘇區精神永放光芒”展等新舉辦的展覽吸引了不少觀眾前來參觀。其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共接待觀眾82215人次,同比增長83.3%;陜西歷史博物館30470人次,同比增長22%;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人數是6204人次,同比增長27%;西安博物院1.1萬人次;延安革命紀念館1.4萬人次;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接待觀眾約1.7萬人次;法門寺博物館接待觀眾1.4萬人次;韓城司馬遷墓祠紀念館接待觀眾2.45萬人次;大唐西市博物館1.3萬人次。
2017年,陜西省文物局開展了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社區博物館建設、文化遺址公園建設“三個平臺”建設工作。目前,各項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節日期間,以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古村落等帶動的鄉村遊,以民俗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等帶動的民俗遊也賺足了觀眾的眼球,讓觀眾找到了兒時的記憶和鄉愁。據統計,佳縣白雲山古建築群接待觀眾3.2萬人次;高陵場畔農耕文化博物館接待觀眾20萬人次,鐘鼓樓博物館接待觀眾3.2萬人次;青木川古鎮0.73萬人次;安康魯家村社區博物館接待觀眾近1000人次;澄城堯頭窯傳統古村落接待觀眾6.7萬人次;梁家河知青舊址接待觀眾近1萬人次;良周秦漢宮遺址3.8萬人次,在提升陜西文博單位影響力的同時,進一步彰顯了陜西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此外,元旦期間,以25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為代表的省內部分文博單位自覺擔當,積極開展跨年祈福和社會教育活動,讓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在博物館裏快樂體驗,感受文明。西安市在西安博物院2017年12月31日舉辦了“西安最中國·來了還想來”跨年鳴鐘祈福活動,通過國學朗誦、樂舞表演等互動活動,給公眾傳遞一種歡樂祥和的美好願景,將承載著漢唐文明厚重底蘊的中國祝福從小雁塔傳向全球;橋兒溝魯藝園區作為中央電視臺2018春節戲曲晚會分會場,吸引不少觀眾觀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舉辦了“秦服飾體驗、學塑兵馬俑、學習傳統剪紙”主題教育活動,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舉辦了“我是小小文物臺曆設計師”元旦主題教育活動;西安博物院舉辦了樂知學堂講座和“DIY幹枝臘梅”活動;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舉辦了“寶博齊尋寶”“福狗迎新年”教育活動;安康博物館舉辦了“萌娃迎新”元旦主題活動;大唐西市博物館舉辦了“博物館之友新年手作沙龍”等,通過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的舉辦,給觀眾奉上了一份特別的新年禮物,讓觀眾更好地體驗博物館裏的傳統文化和歷史智慧,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
節前,陜西文物部門整理省內有關博物館近期舉辦的48個展覽向社會集中推薦,為公眾元旦期間文化遊提供參考。(供稿單位 陜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 編輯 楊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