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陜西便是東西方交通的樞紐、對外開放的門戶,生産要素的流動站點。陜西省委提出要建設富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而這個體系的骨架就是“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在流動經濟中,陜西將系統發展物聯網和現代綜合交通物流體系,吸引國際資金、商品、物資、人員、技術等經濟要素自由流動。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國際快件監管中心幾天前剛剛投入運營,這條300米的貨物檢查線長每小時能處理1800個快件,年設計貨郵吞吐量3.5萬噸以上。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航空物流公司國際保障部出港班組組長劉葉:“原來國際快件進境要從廣深等地通關,通過卡車運輸(到西安)至少需要24小時以上,現在飛機落地咸陽西安國際機場後,在國際快件中心直接可以完成清關,僅需要6小時就能交付。實現了一站式清關模式。”
2016年以來,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貨運航線網絡新開西安至阿姆斯特丹、芝加哥、哈恩等多條國內國際貨運航線,全貨運航線由8條增至13條,形成國內北上南下、東進西出,國際直達歐美的全貨機物流網絡佈局。
在打造溝通全球、通江達海的綜合交通物流體系的同時,2017年7月,國內領先的雲計算,大數據服務商浪潮集團“技術研發中心”、“西北運營中心”及“一帶一路中心”落戶西安高新區。依託三個中心的建設,將進一步完善浪潮在全球的業務佈局和一帶一路國家的拓展,在陜西建立大數據産業“西部雲高地”。
浪潮集團陜西分公司總經理曹江陽:“把咱們陜西打造成面向西北的一個區域性大數據中心,我們可以在健康醫療行業、在智慧城市(佈局),把西安建設成為一個信息化的信息樞紐、同時也是一個數據樞紐、計算樞紐。”
與物流、商流、信息流相比,陜西人才流動的吸引作用也在不斷加劇。2017年3月,西安率先在全國同等城市中推出“流程最簡、門檻最低、條件最少”的落戶政策,到2017年11月西安共遷入18.6萬人,同比增長408.9%。其中學歷落戶人數為98724人,佔戶籍新政落戶總人數的80.64%,大西安對人才釋放出強勁的“吸引力”。
省發改委主任方瑋峰:“推動流動經濟發展,讓各種要素資金、人才、信息能夠在我們陜西最快的流通,成本最低的流通,帶動整個我們其它産業的發展。”
2018年,發展樞紐經濟,我省將以“國際運輸走廊”和“國際航空樞紐”為目標,加快發展綜合交通、樞紐交通,儘快形成航空高端帶動、高鐵與地鐵等交通無縫銜接的現代化交通體系,增強絲綢之路經濟帶乃至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2018年,發展門戶經濟,我省將持續推進“一帶一路”五大中心建設,高標準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行高水準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加強國際行銷網絡建設,吸引領事館、簽證中心、大型企業、金融機構、國內外客商聚集,切實發揮向西開放、向東集散、輻射全國的門戶作用。
2018年,發展流動經濟,我省將辦好歐亞經濟論壇、絲博會、農高會等展會,用好物流中心、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高新綜合保稅區等平臺,增強國際高端資源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既暢通其流、又匯聚融合,為我省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樞紐經濟 門戶經濟 流動經濟)這樣一個藍圖它所孕育的經濟一定是個開放的、國際化的,順應21世紀新的技術經濟革命浪潮這樣一個新的格局。那麼陜西的優勢就在於她一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二她是一個科技和教育大省,第三她又是對外開放的門戶,把這幾年和中央的戰略部署結合起來凸顯我們陜西在未來整個國家戰略佈局當中核心作用和重要作用。”(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記者 田木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