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大代表、渭南市市長李明遠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馬淑媛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王偲瑤):“未來我們將在兩方面同時發力,一是傳統産業的提升,二是新興産業的發展。”1月26日,陜西省人大代表、渭南市市長李明遠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時表示。
調結構促轉型 加速新能源産業發展
近幾年,渭南産業轉型升級提速,發展動能持續增強。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渭南下大力氣調結構、促轉型,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逐步淘汰落後産能,2017年渭南規模以上能源工業完成産值670.06億元,增長17.1%,共淘汰落後電力産能42萬千瓦,積極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工程,規模以上工業減煤141萬噸,散煤削減202萬噸,萬元GDP能耗下降3.7%。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産能力達到9GW,太陽能光伏裝機達到40萬千瓦,渭南黃土旱垣光伏應用領跑基地規劃入選國家2017年光伏發電應用領跑計劃,帶動直接投資46億元;能源供應保障工作進一步拓展。電力直接交易25.96億千瓦時,企業享受改革紅利約7000萬元。
李明遠表示,傳統産業提升,是對像煤炭、鋼鐵等産能過剩、落後産能要壓縮。另外,傳統化工産業也面臨轉型升級,就是走發展現代化工的路子,加快現代煤化工基地的建設。其次,要助推新興産業發展,尤其是重視新能源的推廣應用,比如渭南市區已推廣應用的純電動大巴有200多輛,而且推廣速度還在加快。
目前,渭南高新區已經聚集了三家新能源動力電池企業,發展勢頭迅猛,未來渭南將把高新區打造成為新能源汽車基地,按照陜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21年産能達到300萬輛目標的汽車産業規劃,其中渭南承擔30萬輛,主要以新能源汽車為主。“未來我們希望企業把産品向整個西北地區、向‘一帶一路’沿線擴展”。
推進旅遊資源整合 打造華夏山水文化旅遊目的地
渭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從自然資源來講,渭南不僅有“五嶽”之一的華山,還有少華山、洽川濕地。近年來,渭南圍繞打造華夏山水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了蒲城槐院裏、桃花源等一批新景區,規劃完善了沿黃公路旅遊設施。尤其是依託潼關黃渭洛三河交匯的自然風光,在潼關古城遺址基礎上,加強與中青旅等國內領軍企業合作,借鑒烏鎮模式,保護開發潼關古城,形成城水相依的十里畫廊。
“除用好現有資源外,我們還要走出渭南、走出陜西、走向世界,讓渭南旅游動起來。”李明遠説,最重要的是建設秦晉豫黃河金三角旅遊大環線,積極支持華旅集團走出去,加強景區託管聯建、聯合行銷,目前已對鸛雀樓、普救寺、五老峰、黃河大鐵牛等4個景區控股經營,目的是打造區域旅遊業龍頭,串起大環線、帶動旅遊發展。
在李明遠看來,2018年將會是渭南加速趕超的一年。對於正在轉型升級發展的渭南來説,要在推進文化旅遊資源整合、項目結合、産業融合上下功夫,加快全域旅遊發展。李明遠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搞好旅遊産業發展,首先需要做好景區及周邊基礎設施提升,充分挖掘區域內旅遊資源,還要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利用3D列印新技術開發旅遊新産品,助力陜西建設國際一流文化旅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