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馬淑媛 張安琪):2017年是陜西發展歷程中砥礪奮進的一年,經濟增長好于預期目標。2018年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實現生産總值21898.81億元,突破2萬億元大關,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006.39億元,同比增長11.9%。陜西全省追趕超越步伐明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
那麼未來陜西經濟如何高品質發展?陜西省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主任、陜西經濟研究所所長張首魁解釋道,所謂經濟高品質發展,就是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的發展,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高品質發展的特點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體現:一是要素利用充分,生産要素投入産出效率高,企業等市場主體經濟效益好;二是資源配置效率高,各類要素資源能被合理高效的配置;三是經濟結構合理,産品和服務品質能滿足消費需求。
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構建需要著重做好“四門功課”
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大背景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命題。陜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五新”戰略,表明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是未來陜西的必然選擇。對此,張首魁認為,陜西農業、工業、服務業都具有良好的基礎和特色,但還需做好四門功課。
一是産業體系的現代化。第一産業抓特色、促跨越,第二三産業抓結構、上規模;同時努力向産業中高端邁進,抓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産業之間的關聯度。
二是創新資源的高效利用。陜西是科教大省,國家創新型試點建設省份,科技資源富集、科技成果豐碩,要著力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圍繞産業鏈佈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拓展産業鏈,力促軍民融合,著力打造若干創新綜合體,促使創新資源更充分發揮。
三是發揮好區位優勢。“一帶一路”倡議將陜西由內陸省份變為向西開放的前沿,陜西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的幾何中心,有著明顯的區位優勢,在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的“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三個經濟,有望提升陜西經濟的活力。
四是通過一二三産業融合推進鄉村振興。陜西要著力抓好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堅持品質興農、綠色興農,提高蘋果、獼猴桃等農業産業國際競爭力,以美麗鄉村建設、縣域工業園區提升等引領先進要素向農村集聚,夯實農村經濟。
把特色工業為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抓手
在陜西經濟實現高品質增長的進程中,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將是重要一環。2018年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快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對陜西來説,除了財稅措施,還有三個方面極為重要。” 張首魁表示,一是深入推進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工業是經濟軀體,工業不強,其它産業很難做強。陜西三大區域有各自的特色優勢,關中要在裝備製造業、互聯網、信息産業方面融合發展,深入推進工業4.0戰略;陜北能源化工産業要高端化、綠色化;而陜南三市,要將發展綠色生態工業作為立市之策。
二是把金融放到與實體經濟同等重要的位置。金融是經濟的血液,陜西在科技成果轉化、産業發展、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的起步難、擴張難,核心原因是金融業難以適應發展需要。因此,要通過金融領域的發展激發投資活力。
三是通過改革營造發展環境,激發實體經濟的動力。政府要切實通過簡政放權等改革,提高行政效能,讓實體經濟有獲得感、榮譽感;同時,要注意營造一種有利於實體經濟優先發展的産業文化和經濟生態。
為企業“走出去”鼓勁撐腰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週年,對於陜西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2018年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陜西要更加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加快構築改革開放新高地。“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深入,給陜西企業帶來了更多“走出去”的機會,企業也看到了更多“走出去”的希望。
“一是讓企業有‘走出去’的動力;二是保障企業‘走出去’後的發展,使其有可持續成長能力。”張首魁認為,政府一方面政府要鼓勵企業,為“走出去”的企業“撐腰”,給與獎勵等相關政策要考慮可持續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發揮市場機制,堅決避免衝動型、“旅遊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