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張安琪):什麼是“絲路精神”?其實就是“走出去,謀發展”和“拉起手,共發展”的精神。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説:“這一精神要求我們有‘博望眼光’和‘絲路意識’。”
在肖雲儒看來,從古絲綢之路到如今的“一帶一路”倡議,“絲路”的內涵已經發生變化,已成為一個中國實施新型全球化的思維、路徑和平臺,也是吸引、凝聚世界各國交往、合作的旗幟,構建世界各國命運共同體最重要的一個渠道。
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專訪(張思平 攝)
絲綢之路:從“三熱”到“三心” 絲路經濟日臻成熟
從2014年至今,肖雲儒前後三次坐汽車跑五萬公里,重走絲綢之路30國。談到第一次踏上絲路最大的感想,他歸結為“三熱”:絲路概念在世界上很熱乎,絲路經濟開始熱銷,絲路沿線的人們對中國人很熱情。所到之處,多國總理、部長接受採訪,共同舉辦各類經濟社會論壇。他認為,各國人們的熱情,其實是對於身後強大祖國的熱情。
“在土耳其,從安卡拉到伊斯坦布爾的高鐵,是中國在境外修建並通車的高鐵。當地人對高鐵的熱情,集中反映了對絲路經濟的熱情。”肖雲儒説。
第三次重走絲路,在依然感受到“三熱”之餘,肖雲儒更意識到,人們對絲綢之路的認識已逐步趨向於科學、成熟,絲路經濟正走向穩定的市場化,並逐步轉化為絲路沿線人們的友誼和感情的結晶。
這些變化肖雲儒將其總結為“三心”,即政府越來越上心、企業家很熱心、老百姓越來越關心。“我們在馬其頓阿爾卑斯山遇見一位70多歲的老頭,他不僅知道‘一帶一路’,還知道匈比快線(即:中國援建匈牙利至希臘地中海比雷埃夫斯港的匈比快線鐵路),他希望我們回去建議多修一些支線,讓山村也發展起來。這讓我感到很溫曖。”肖雲儒説。鮮活的事例,就像是插在大地中的溫度計,體現出老百姓內心對於絲綢之路的溫度。
“老百姓把自己村莊的發展、生活的改善,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聯繫在一起,表明這個倡議很符合沿途人民的利益。”肖雲儒坦言道。
文化自信:走向國際需將起點品牌落成文化項目
目前,熱播欄目《國家寶藏》在全民中掀起一股“文史熱”,在節目中,主持人用“周秦漢唐四朝文明定鼎天下”介紹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的“文化自信”又被多次提及。
而談到陜西當代的文化自信,肖雲儒説:“陜西在當代的自信依然主要建立在文化這個基座上。我們為什麼自信,因為我們民族古往今來就有核心價值觀,古代有儒道釋,現代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帶動整個社會發展,這就是文化自信的來源。”
如何帶著文化自信走向國際?肖雲儒認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大力打造民族大國氣派形象。陜西是古絲路的起點,如何利用好起點這個品牌,將品牌優勢轉化為項目優勢,將品牌存量轉化為品牌增量,是需要繼續探索的問題。
打造四“斯”:區位優勢變成經濟實力和文化實力
西安是古絲路的起點,這也是陜西的區位優勢。要將這種區位優勢和起點優勢轉化為項目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優勢,肖雲儒曾提出要打造四個“斯”。
一是打造“物流孟菲斯”,因西安地處國之中央,和周邊城市距離大體相等,有利於打造物流轉運中心;其二,打造“人流威尼斯”,利用起點和區位優勢,打造旅遊人潮的集散中心,外國人從西安輻射到中國其他城市距離均衝,航線、公路、鐵路都比較經濟;第三,打造“文流達沃斯”,舉辦絲路、教育、科學、藝術等系列文化高峰論壇;最後,將西安打造成為“智流三藩市”,例如舊金山(San Francisco)是矽谷所在地,被稱為“三藩市”、“聖弗朗西斯科”。
肖雲儒也曾建議,將西安建設成絲綢之路的母校,培養各國年輕人來學中文,讓他們會成為絲綢之路上中外聯絡的主力,成為中國坐標的代言人。
起點優勢、區位優勢、歷史優勢、文化教育優勢,串聯卻來,轉化成項目,這才是真正的文化實力。
共同發力 促進經濟發展
2017年5月,“一帶一路”論壇在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在肖雲儒看來,“一帶一路”是一本讀不完的大書,現在還剛剛揭開,序言還沒有寫完。他建議,要加強民營、中小微企業走出去,讓他們在絲路市場上發揮作用,做大做強。還有,要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相關政府部門更緊密地結合到一起,共同發力,促進陜西乃至中國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