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李妍):舜禹時期至今,中國人過春節的傳統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期間有各種各樣的年俗活動,掃塵、除夕夜守歲、大年三十貼春聯、拜年,這些傳統習俗為新年的到來增添了不平凡的趣味和意義。隨著“西安年 最中國”口號的提出,為營造更加舒適、安全、乾淨的生活環境,新年中的許多傳統活動正悄悄發生變化。
3.86億人次國內遊 春節旅遊成“潮流”
按照春節的傳統,假期裏人們通常以走親戚拜年為主。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春節旅遊這種新年俗逐漸代替了走親戚拜年。經國家旅遊局數據中心綜合測算,2018年春節假期期間全國共接待遊客3.86億人次,同比增長12.1%,實現旅遊收入4750億元,同比增長12.6%。而西安也異軍突起,在攜程網和去哪兒網聯合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旅行口碑榜”中,西安位列第三。其中,春節期間曲江旅遊共接待遊客約411.48萬人次,同比增長49.06%,門票收入約3231.8萬元,同比增長23.24%。
這種春節旅遊的潮流逐漸變成了新年俗,讓辛苦工作了一年的白領既可以一家團聚共享天倫,又可以看美景、品美食、犒勞自己。同時旅遊人次的增加也刺激著旅遊業品質的提升,讓旅遊業的發展更加完善、更加便捷。
沒有了爆竹聲中一歲除 帶來了藍天白雲長駐足
隨著國家及各級政府機關對環境品質和空氣品質的進一步治理和管控,實施的一系列如汽車限行、禁止焚燒秸稈、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舉措對防霾治霾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2017年12月1日,《西安市銷售燃放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後,開始禁止在西安新城區、碑林區、長安區等六個行政區內銷售並燃放煙花爆竹。到2018年可以發現,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的現象大大減少。雖然不少群眾表示不能放炮後感覺年味變淡,但是由此帶來乾淨、清新的空氣環境還是值得的。春節燃放煙花爆竹雖是傳統習俗,是新年熱鬧、有年味的象徵,但從安全形度和空氣環境治理上來看,摒棄這些不環保、不安全的習俗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復古”春節有滋味 傳統年俗在回歸
中國的新年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中祭灶、拜財神、守歲、逛廟會、逛燈會,表達人們對新年美好期盼,並逐漸形成了一種習俗傳承下來。隨著現代生活的快步發展,兒時街道旁、巷子裏逢人就招呼來家吃飯,出門拜年的熱鬧氛圍逐漸變淡,之前喧鬧的連居小平房變成了冷清的高樓獨棟間,隔開了溫情,也消減了年味。
今年,西安、延安、榆林、韓城市等均推出富有年味兒的系列燈展、民俗廟會等活動。西安市打造“西安年 最中國”,邀請世界友人來西安過春節,並舉辦了各種年俗活動:非遺展示、美食盛宴、燈會廟會、民俗表演、潮流音樂演出、特色小商品售賣等等,讓今年的春節變得“復古”起來。大唐不夜城“現代唐人街”、西安城墻景區、大明宮遺址、大唐芙蓉園多地舉辦燈會廟會等特色活動,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看。而“西安年 最中國”活動也在5天內30次榮登央視新聞,受到海內外各界人士的一致關注。各種特色年俗活動的回歸不僅將中國人的傳統春節更好的保留下來,更是將人與人的交流、心與心的交融凝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