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2016年的新絲路數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是西鹹新區秦漢新城一家從事數字文化産業基地建設運營、文物數字化開發應用以及數字博物館建設的企業。陜西自貿試驗區掛牌運行後,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給予該公司政策支持和服務便利,與其聯合探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物數字化交流合作平臺體系創新模式。文物“活起來”,博物館“走出去”,成為自貿區建設的“陜西經驗”之一。
“2018年,我們要重點圍繞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現代農業國際合作、推動西部大開放大開發等特色試點任務,繼續抓好創新案例培育,為國家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陜西經驗’。”陜西省自貿辦副主任翟北秦表示。
制度創新的試驗田
制度創新是陜西自貿試驗區的一大亮點。自2017年4月1日掛牌成立以來,作為自貿試驗區最重要的一項任務,政府的體制機制創新和企業的服務體系創新卓有成效,有力推動了投資和貿易的便利化。目前,自貿試驗區“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全面啟動,企業工商登記註冊實現全程電子化。213項省級管理事項下放或委託工作基本完成。西安4個功能區和楊淩示範區試點設立行政審批局、市場監管局,西鹹新區設立市場服務與監督管理局、行政審批與政務服務局,探索開啟“一枚公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的政府管理新模式。
與此同時,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全面推開。融合了我省“通絲路”、出口水果電子監管及品質追溯系統兩個特色應用服務功能的標準版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上線運行,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創新推出“貨站前移”“艙單歸併”等24項監管服務措施,使通關效率提升30%以上。企業走出去“一站式”服務平臺正式上線,為自貿試驗區內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流程一體化服務。
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政策紅利的釋放,推動了陜西營商環境的極大改善,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一大批境內外企業落戶陜西自貿試驗區。截至1月12日,自貿試驗區新增註冊企業9766戶(其中外資企業116戶),新增企業註冊資本3212.04億元人民幣(其中外資企業註冊資本8.35億美元),新增註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262家。
“一帶一路”的新引擎
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陜西自貿試驗區在推進落實複製已有自貿試驗區創新經驗的同時,積極探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人文交流,以及軍民融合發展、現代農業國際合作、推進西部大開發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
成立近一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大力推進差異化改革,經過積極探索試驗,形成了77項制度創新性強、市場主體反應好、具有一定系統集成特點的案例。經第三方智庫機構評估,確定“最佳實踐案例”17個。其中,省工商局、西鹹新區管委會“微信辦照”創新案例,被國務院作為典型經驗通報表揚;楊淩示範區管委會“積極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的經驗和陜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創新推進中歐班列發展,推動西向國際物流通道建設”的做法,被其他自貿試驗區借鑒。
陜西自貿試驗區在為國家進行制度創新試驗的進程中,也為同處西北的省區帶來開放發展的機遇。2017年12月13日,西北地區商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共同簽署了《西北地區商務部門利用陜西自貿試驗區平臺推動西部大開發實現聯動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充分利用陜西自貿試驗區的載體和平臺,加強各省區在産業合作、貿易便利化、投資促進、金融創新、促進科技人員交流等方面合作互動,共同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
陜西省商務廳廳長趙潤民説:“發揮好陜西自貿試驗區引擎作用,帶動西北地區全面對接‘一帶一路’建設,融入全球市場體系,形成發展合力,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探索自貿區發展新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今年,陜西自貿試驗區將以“證照分離”改革為重點,以“減證”“放權”為核心,快速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徹底實現政府管理重心由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後監管轉變。同時,大力推行“極簡審批”和“一網審批”,實現“3450”目標,即企業營業執照3個工作日、經營許可證4個工作日、投資項目審批50個工作日辦結。
金融創新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今年,陜西自貿試驗區將圍繞重點産業的培育,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務功能,特別是大力推進跨境投資貿易人民幣計價和結算,加快融資租賃、商業保理改革創新步伐,爭取國家在自貿試驗區開展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試點。
翟北秦説,下一步,陜西將秉承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創新理念,不斷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把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高端産業聚集、投資貿易便利、金融服務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監管高效便捷、法制健全完善的高標準、高水準自貿試驗區。(本報記者 崔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