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怡整理父親陳士櫓生前穿過的毛衣
建航天、保航天、發展航天是陳士櫓一生軌跡的濃縮。陳士櫓家裏“服役”最長的一個櫃子超過60年,用於出席活動的一身西服穿了30多年。他對學生的惦念從第一個堅持到了最後一個……這位三秦楷模、為航天而生的院士,生活中又是什麼樣的呢?記者走進陳士櫓生前的家中,為您還原他生活的點滴。
臨終前捐出所有積蓄
陳士櫓去世已有將近2年,走進位於西北工業大學友誼校區陳士櫓的家中,屋內物品擺放整齊,從擺放的書桌和書架中能看到隨著時間流逝的年代感。陳士櫓的女兒陳清怡説,母親房間的衣櫃、父親屋裏的兩把椅子和一個寫字檯,都是上世紀50年代從南京搬過來的。
“父親喜歡咖啡色,所以很多衣服都是咖啡色。”陳清怡説著隨手拿起擺在床上的父親的幾件衣服。“你看,這件毛衣袖口都已經磨爛了,不讓我們扔,説剪剪袖口還能穿。”陳清怡説,父親有一套西裝穿了30年,還有一雙咖啡色的皮鞋,當年是她花了200多塊錢給買的,父親臨終時還穿著。
對他人熱心、慷慨的陳士櫓,對自己卻節儉、嚴苛。“在父親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始終惦記著兩件事,一個是要把全部積蓄捐給學校,一個是惦念著最後一名博士生曾志峰的畢業答辯。當告知父親,已經將家裏所有的積蓄100多萬元全都捐給了學校後,父親説:‘我現在不能帶學生,不能搞科研,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積蓄捐獻出來。雖然錢不多,也算是我對航空航天事業最後一點貢獻吧’。”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陳清怡説。
一生培桃育李護航天
作為航天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陳士櫓畢生耕耘在教學科研一線,年逾花甲仍在給本科生上課,90多歲還在親自指導博士生。年過八旬時,他為自己定下規矩:每天至少寫500字的學術思考,這一習慣一直堅持到病重前。
説起陳老師,陳士櫓的學生、西工大航天學院教授王志剛不僅充滿了崇敬,還有無限的感激。回憶起與陳士櫓師生生活的那段歲月,王志剛表示,老師身上的很多精神深深感染著他,同時也敦促著他前行。
陳士櫓生前常説:“每個學子的心中都有一顆星,如果能讓自己出彩一點,整個星空就會更加燦爛。”陳士櫓一生培養了56名碩士、博士,學生中涌現出一批國家的權威專家,不少人成為我國航天和國防科技領域的帶頭人。
從江南到西北,陳士櫓96年的人生,是為我國航天事業開拓創新、勇攀高峰的一生;也是為我國培養航天科技人才、誨人不倦的一生;更是為祖國強大而勇於擔當、鞠躬盡瘁的一生。在他心繫國家的無私情懷、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以及全力扶持後輩的高尚品德的背後,正是那顆永遠的“航天之心”。本報記者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