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要大力推動高品質發展。
3月5日,出席全國兩會的陜西省代表和委員聚焦“轉換增長動力”,就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大做強新興産業集群、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等話題展開熱議。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推動高品質發展部署了8項重點工作,排在首位的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工作報告在安排今年各項工作時,也將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首要位置。
“當前高品質發展已經成為經濟進入新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而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目的就是要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全國人大代表、銅川市市長楊長亞表示。
2017年,陜西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氣力推進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加快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做好財政金融工作,供給體系品質進一步提升,特別是煤炭去産能完成“十三五”任務的64%,化解鋼鐵過剩産能210萬噸,取締“地條鋼”企業18家,商品房去庫存週期降至12.5個月。
楊長亞表示,近年來銅川堅持轉型發展,按照中央和我省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做足做實“加減乘除”文章,統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重點工作落實,其實質就是堅持走一條高品質發展的路子,最終實現全市高品質發展目標。目前,銅川已超額完成去産能工作目標任務,累計關閉煤礦21處,退出産能1058萬噸,全市關閉煤礦數量和退出産能分別佔全省的34%和36%。
做大做強新興産業集群
發展壯大新動能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做大做強新興産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發展智慧産業,拓展智慧生活。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産業。
不久前,西安市出臺意見,計劃用5年時間,扶持西安經開區打造千億級汽車産業集群,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這成為我省加快推進産業轉型升級的生動注腳。
推動高品質發展,推動産業的轉型升級是題中之義。全國人大代表、西安邁科金屬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省工商聯副主席何金碧認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加快動力變革是關鍵。加快動力變革,要在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趨勢下尋找新動能、新增長的源泉,把壯大優勢産業集群作為優化産業結構、推動轉型升級的突破口,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同時,還要合理佈局上下游行業,形成特色産業集群,有效實現産業集聚。“需要注意的是,在形成特色産業集群過程中,政府應合理引導內部競爭,防止産生惡性競爭。”何金碧説。
對於加快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何金碧建議,為有效實現新興産業聚集,在招商引資和産業佈局上,政府應合理引導,避免同質化競爭。通過做大做強新興産業,促進我省産業轉型升級,帶動“三個經濟”發展,助推陜西追趕超越步伐。
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增強經濟創新力競爭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鼓勵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這讓我很興奮。”3月5日,聆聽完政府工作報告,全國政協委員、省工商聯副主席楊正國激動地説。
楊正國也是陜西艾爾膚組織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從生産出我國唯一一款獲准上市、含有人體活細胞的人工皮膚,到全球首個可取代傳統人體角膜移植的再生醫學産品,他們與高校合作,通過科技成果産業化,實現企業發展壯大。
如何讓創新成果加快轉化應用?“需要我們處理好大學與企業、科研與市場、科學家與企業家之間的關係。”楊正國認為,當前一些大學被賦予産業化的使命,甚至直接從事市場經營,此舉並不合適;同樣,有的項目在立項時沒有考慮商業化前景,又會造成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他建議,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産學研聯合體,將資源配置由過去的重點投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改為重點投向支持企業建設各級研發中心,形成以企業訂單式研發為主的科研體系,增強科研項目的針對性、實用性。同時,建立企業與大學融合發展的新模式,解決大企業資金充沛但創新不足、中小企業創新動力強勁但資金技術不足、大學技術雄厚但與企業需求對接不精準的問題,實現三者融合發展,科技成果産業化轉移的效果也會更好。(陜西日報記者陳艷周明喬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