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國
李梅
李香菊
62年前,數千名交通大學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告別繁華的上海,來到西安紮根創業,用“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建設祖國大西北。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精品劇目、大型現代秦腔戲《大樹西遷》再次走出陜西來到北京。首演選在了梅蘭芳大劇院。與此同時,此次會議期間,李梅、李香菊、王曉萍、張煒等七名住陜全國政協委員就建立“西遷精神”紀念館聯名提案,倡導在全社會傳承弘揚“西遷精神”。
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
“西遷精神”需要青年繼承和弘揚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坦言,“《大樹西遷》這部劇講述的都是一家西遷人生活中的小片段,並不偉大,但因為真實所以令人感動。很多老教授看了之後都熱淚盈眶,説演的就是自己家當年的事情。”
王樹國認為,“西遷精神”,不僅是對知識分子的鞭策,普通人也可以從中有所收穫。“部分中國人在國外旅遊時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如果你心中裝著國家,你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衡量,這就是一種內在素質的提高。我希望這種力量最終滲透到國家的每一個角落。”
《大樹西遷》主演李梅
“西遷精神”是一種創業精神
《大樹西遷》講述了留洋回國女教授一家三代西遷的故事。作為提案聯名人之一,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正是這部戲的主角,她對“西遷精神”感受頗深。
李梅介紹:“這個劇我們2008年就創作出來了。在演出初期就得到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基本囊括了國家所有大獎。10年間我們共計演出了400多場,幾乎場場爆滿,深受觀眾喜愛。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給西安交通大學15位老教授回信;2018年的新春賀詞中再次提到了老教授們,也是對我們創作《大樹西遷》的一種鼓勵。”
此次上會,李梅提交的第一份提案就是關於建議設立“西遷精神”紀念館。“‘西遷精神’在當代來説,其實就是一種創業精神。希望通過建立‘西遷精神’紀念館,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了解這些西部大開發拓荒者的感人事跡。”
“西遷二代”王曉萍
父輩精神感染著我們
全國政協委員王曉萍是“西遷二代”,過去經常聽父輩説起支援大西北的經歷。作為提案發起人,王曉萍建議,建立“西遷精神”紀念館,收藏整理與“西遷”相關的歷史資料,並通過文藝演出、文化産品開發等多種形式傳播西遷故事,弘揚“西遷精神”。
“我理解的‘西遷精神’不僅僅局限于西安交通大學。上世紀50年代國家調整工業佈局的時候,有一大批支援大西北的人才和項目來到西安。‘西遷精神’所展示的,正是當年那一代人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西遷精神’的精髓是不講條件、無私奉獻,是當代的青少年需要去學習的。”王曉萍説。
她回憶:“我的父輩,就是上世紀50年代,從東北來到銅川支援大西北,從事煤炭勘測的。當時建的井,到現在都還在用於生産。這一代人從發達的地方到欠發達地方,從大城市到山區,沒有任何怨言,貢獻了自己。每次父親給我們聊小時候的事,都是滿滿的自豪,無怨無悔。”
西安交大教授李香菊
學習老教授們的無私奉獻精神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李香菊認為,身為一名交大人,能夠在老一輩交大人、西遷人的基礎上拼搏奮鬥,令她感到自豪。“習近平總書記給15位西遷老教授的回信。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提出要建立西遷紀念館,這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在李香菊看來,在新形勢下、新時代下,應該大力弘揚“西遷精神”。“在前不久,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徵集意見稿時,我建議把‘西遷精神’加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後來被採納了。我覺得,全國都應該學習老一輩知識分子那種無私奉獻、服從黨和國家召喚的精神。” (記者 趙明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