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娟 (圖片由被採訪人提供)
大西安農民節將於2018 年 3 月 18 日(農曆二月初二)在高陵區舉辦,還未揭幕就已經引起各方廣泛關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陜西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協同創新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趙敏娟説,農民節的舉辦,能全方位展示農民在當今社會結構中的關鍵地位。
農民節將全方位展現農民新時代的新風采
趙敏娟説,農民是人類最早的職業與身份,承載了人類的進化、生産與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支撐者。西安舉辦大西安農民節,首先從兩個方面較為全方位地展示了新時代農民。一是凸顯區域性。農民節立足不同區域資源稟賦、農民群體及社會經濟發展水準等現實條件與特徵,有助於全社會真正關注農民的需求,從農民的視角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二是表現綜合性。農民節不僅展現現代農民對現代科技的運用能力及現代文明創造力,更展現農民群體傳承的千年農耕文化。故而,農民節的舉辦既能體現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文化厚重感,也能全方位展示農民在當今社會結構中的關鍵地位、農民在新時代顯現出來的新風采以及三秦大地別樣化的農耕文化與地域特色。
對於推動鄉村振興將起到引領示範作用
“農民節作為一個大平臺,通過農民之間及對外的多渠道交流,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理念。”趙敏娟説,農民節的舉辦,不僅有助於全面提升農民素質,激發農民參與社會改革熱情,更有助於全社會形成關注、了解、尊重和熱愛農民的新氛圍。促使各有關部門時時不忘“三農”、關心“三農”,掌握農情、體察民生,可以有效地激發他們融入農村社會的興趣。對於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與推動鄉村振興,必將起到很好的引領示範作用。
趙敏娟説,在中國進入新時代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及其發展是踐行“五個振興”和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的內源型驅動力。“三農”問題體系內部及其與體系之外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農民是“三農”問題中唯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主體,是破解問題的關鍵所在。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三農”扶持政策,旨在加快向現代農業轉型。例如,讓土地逐漸成為“活資本”,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型的進程中,只有政策激勵,沒有“人”的支撐,也是難以有效推進和實現預期政策目標。
因此,趙敏娟認為,農民節不僅對加快農民自身的發展,提升群體社會地位和自信等具有現實促進作用,而且可以帶動農業轉型和農村社會均衡發展,形成“三農”內部與其他社會經濟體系間協同發展、良性循環的新格局,從而讓農民生活得更幸福、更舒心、更殷實、更有尊嚴。(記者 梁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