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以敢拼敢闖的勇氣建設智造新寶雞——訪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

寶雞日報2018-03-21 11:17:55

  1991年,雷興山老師和他的團隊來到了寶雞,用探鏟一寸寸勘探、用手鏟一點點發掘、用毛刷一縷縷清理……從周公廟到周原,27年間,他們用專業考古知識,試著向人們還原一個三千年前的大周原。現如今,雷興山已是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但不論走到哪,他都會對身邊的朋友和學生講,寶雞是他的第二故鄉。

  因為熱愛,所以期待。3月16日,寶雞日報赴京記者組來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雷興山教授面對面交流周原的發掘概況、寶雞的發展大策。他語重心長地説,西周時期的寶雞,不僅是當時的製造中心,也是一個“智造之都”,它用開放包容吸引了四海之朋慕名而來,這種強大的向心力正是現代寶雞發展需要借鑒的智慧。

  周原遺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是西周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遺址,以出土大量卜骨、卜甲以及珍貴的青銅“國寶”而聞名於世。雷興山表示,西周周原遺址是全世界同時期最大聚落。從規模來看,到西周中晚期時,周原的城市規模已近30平方公里,大型宮殿建築遺址150座,其北擁有迄今最大規模的墓地,其最東邊有南方人群的墓地,作坊、居址與墓葬等功能分區十分明顯,堪稱“世界之都”。

  “武王克商後,周原匯聚了鑄銅、制石、制骨角器、漆木器、制車等作坊60處,是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城市’。”雷興山説,三千年前,在周原這片“堇荼如飴”的家園上,以“二王”“三公”為代表的周人先祖在此繁衍生息、肇基興業,制定並建立的各種典章制度、禮樂規範及道德準則,奠定了我國儒家思想的基礎,成為中華文化的源頭;三千年前,因為周原的開放與包容,吸引了眾多商王朝的“知識分子”“製造精英”雲集於此,使得各種文化交流碰撞,讓優秀的周文化得以開花結果。

  曾經的周原,成就了禮樂文明搖籃;今日的周原遺址,成為中國考古的重地。對於即將舉行的寶雞發展大會,雷興山很關注。他表示,新一屆寶雞市委提出的“四市”戰略目標立意深遠。他希望寶雞能借鑒周人的智慧與經驗,從“製造”向“智造”轉型,在經濟、文化、人才引進等方面大膽創新,以敢拼敢闖的勇氣,攻堅克難、奮力作為,建設一個美麗新寶雞。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