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神木石峁遺址發現4000年前大型陶鷹 殘高50至60釐米作展翅伸頸狀可能與宗教祭祀公共活動有關
位於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山樑上的石峁遺址,是目前中國史前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記者昨日獲悉,考古人員在位於遺址核心區的皇城台東護墻北段發掘出土一百餘片卜骨和包括萬餘枚骨針在內的大量骨器。同時,在辨認拼對後,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造型生動的大型陶鷹。
考古發掘和研究表明,石峁城址距今約4000年,城內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保存基本完好且大致可以閉合的三重石砌城垣構成,城外還有可相互通視的哨所類建築。
值得關注的是,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掘出土了大型鷹形陶器。經過拼接復原的陶鷹殘高50至60釐米,身體部位塑造得栩栩如生,作展翅伸頸狀。通過對大量陶片的辨認,類似的陶鷹多達10余件。考古專家認為,如此大體量的新石器時代動物造型陶塑在國內實屬罕見,從造型與結構來講,陶鷹肯定不是實用器,可能與王權或曾在皇城臺進行的宗教祭祀公共活動有關。“數以萬計的骨器及製作骨器的相關遺物暗示出皇城臺上可能存在的骨器製作作坊;製作精良、栩栩如生的10余件陶鷹、100余片被集中埋置的卜骨,這些遺物仿佛賦予了皇城臺強大的精神甚或宗教信仰內涵……凡此種種,只為表達皇城臺居民在石峁城內的最高等級地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説,雖未完全統計,但基本可以確定中國北方與石峁基本同時的石城遺址數以百計,僅從面積分析,以幾萬到十幾萬平方米的遺址數量最多,面積接近100萬平方米的遺址數量急劇減少,而達到400萬平方米的僅有石峁城址一座,它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記者 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