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114家環境監測站全面監護陜西環境品質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2018-04-20 14:55:38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李妍):4月19日,陜西省環保廳舉辦《全省環境監測工作進展情況》例行新聞發佈會,邀請陜西省環境保護廳環境監測處負責人、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沈炳崗、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許鋒出席。發佈會上沈炳崗表示,陜西省環境監測工作起步于1975年,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省、市、縣三級環境監測網絡。

  據陜西省環保廳統計,截止2017年底,陜西省全省環保部門所屬的各級環境監測站共有114家。其中省級站1家,市級站11家,縣級站102家。陜西省監測站監測能力達到14大類349項680個參數,市級站平均具備5-12大類140項左右的監測能力。陜西監測系統實有人員2030人,其中省監測站126人,市級監測站874人,縣級監測站1030人,技術人員佔比達到80%以上。

  據了解,成立於1975年的陜西省環境監測站是全國首個通過標準化達標驗收的省級監測站,是環保部西北區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中心、二噁英分析中心、環境監測品質控制中心和土壤樣品流轉及製備中心。負責陜西省環境監測方案的組織實施和監測品質控制等工作。

  “環保部門所屬的各級環境監測站長期從事環境品質現狀監測,主要環境要素預報預警、分析研判及對重點排污企業的監督監測、執法監測和應急監測等工作,是環保決策管理重要的技術支撐力量。”沈炳崗説。

  到2020年陜西建立全方位信息共享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沈炳崗表示,陜西省結合建設實際及國家改革思路,起草並印發了《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目前陜西省正在持續建設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等要素的全省生態環境品質監測網絡,並按照統一的標準規範開展監測和評價,客觀、準確反映環境品質狀況。

  截至2017年底,陜西省已建成由169個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組成的,覆蓋13市(區)122縣(市、區、新城和開發區)的天地一體化立體監測網絡。

  陜西省在82條河流、4座湖庫上共設置了181個手工監測斷面(國控71個,省控110個),建成38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在城市及縣級城鎮設置了152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手工監測點(28個城市和124個縣級城鎮)。

  陜西省初步建成了1036個點位組成的國控土壤品質監測網(基礎點位510個,監控點位509個,背景點位17個),點位覆蓋92個縣(區)。2017年完成了290個點位的樣品採集、製備及分析工作,出具監測數據11800余個。

  此外陜西省在10個設區市及韓城市、楊淩示範區的建成區設置了1587個城市區域噪聲監測點、77個功能區噪聲監測點、444條道路交通噪聲監測點。

  加強品質控制 做好環境監測

  “環境品質是一種公共産品,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環境監測是為了防治環境污染的一種公益産品,監測數據最終受益者是公眾。環境管理轉向以環境品質改善為核心,監測數據成為考核評價政府環境管理成效的重要依據。不科學、不真實的數據既影響了政府決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信息公開的權威性、公信力,更會危害到監測系統自身,使政府和公眾對監測的信任度降低。”沈炳崗説。

  因此,為了加強環境品質控制,陜西省政府將採取4項措施進一步保障監測數據品質。一是加大質控力度。陜西省委託省監測站針對2018年的監測工作方案,制定了9項質控措施,包括飛行檢查、能力驗證、現場考核等內容,近期就會印發執行。

  二是嚴格考核標準。去年年底,陜西省環保廳修訂並印發了《陜西省省控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站建設和運行管理規定》,完善了空氣自動站點位的布設和調整要求,明確了地方環保部門在保障站房基礎設施方面的職責。沈炳崗表示,這些辦法已徵求了相關部門和地市意見,待廳務會審議通過後,就聯合省財政廳印發。

  三是出臺並落實《陜西省關於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品質的實施方案》,解決監測數據品質由誰負責、負什麼責的問題,明確黨委政府、相關部門、監測機構、排污單位、監測儀器設備生産和銷售單位及環保設備運維機構在監測品質方面的責任,並將環境監測品質監管責任分解落實到22個省級相關部門,形成齊抓共管的新格局。

  四是加強懲治力度。《環保法》《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對政府、企業、檢測機構等在環境監測中的責任已作出了規定。陜西省將主動聯繫質檢、公安等部門,對篡改、偽造或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部門、企業和個人予以嚴肅懲治。

  

編輯:李妍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