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柳洪華):“中國的發展,需要從‘模式創新’轉到‘科技創新’上來。”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西安光機所”)副研究員、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聯席CEO米磊説道。4月20日下午,陜西光電子積體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先導院”)組織了一次以“國産晶片發展現狀與突破”為主題了交流會,重點探討中國晶片行業的現在、存在的問題、未來方向。
治愈“芯”病 首先要加強認識
晶片被喻為“工業糧食”,足以顯示出晶片的核心地位,但中國高速發展幾十年,卻無法徹底治愈這塊“芯”病。
交流會上,米磊表示,雖然從長期看,晶片行業的利潤很高,甚至高於互聯網行業,但由於目前投資領域都想“掙快錢”,晶片産業存在需求資金大、投入週期長、技術壁壘高等難點,所以大家都不願意投資晶片企業。“在晶片方面是缺位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如果現在還不加快中國晶片産業發展,未來經濟的轉型升級或許會造成很大影響。”米磊介紹説。
據了解,2015年,中國晶片的進口額首次超過石油,成為第一大進口商品。截止2017年10月底,中國晶片的進口金額高達11908億元人民幣,與2016年同期相比增長9.6%。全球54%的晶片出口至中國,但中國晶片的市場份額只佔10%;全球77%的手機是中國製造,但只有不到3%的手機晶片為國産。“基於多年來的從業經驗,中國最欠缺的就是晶片,所以我們開始著手搭建平臺,孵化晶片行業的初創企業。”米磊説道。
2015年,由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發起,專注于光電子、積體電路領域投資孵化的先導院應運而生。據了解,先導院是國內首家以光電子集成為發展方向,集該領域國家戰略智庫規劃、國際前沿産業化技術研究、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創業投資與孵化為一體的創新機構。同時,先導院還聯合20家機構和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陜西省光電子集成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並組建陜西光電子集成産業專利池,不斷整合全球晶片領域創新資源,推動晶片領域創新發展。
製造中國“芯” 需要加大多方面投入
為什麼發展中國“芯”如此之難?究其原因,不過是資金、技術、人才和産業環境。資金投入和技術儲備不足,優秀人才稀缺,産業環境不健全,這些因素導致幾乎整個晶片産業鏈“受制於人”。
“首先是缺人才,因此需要從國外引進人才;其次是缺資金,尤其是耐心的資本。”米磊説:“經過先導院這幾年的發展,我們引進了一些團隊,基本上都是海歸。同時,我們希望國家能拿出一部分資金扶持早期的項目和人才引進,搭建更多的平臺,為高端的創業團隊提供資源,才能把晶片做出來。”
據了解,先導院通過聚集産、學、研等優勢資源,深度融合“政-産-學-研-資-用-孵”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創建國內首家“硬科技+專業化”的眾創空間,探索硬科技與市場、服務、研究機構等方面合作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目前已有17家企業入駐。
光晶片 中國“芯”換道超車的機遇
晶片分為電晶片和光晶片,電晶片主要作用是信息處理,光晶片主要作用是信息的獲取和傳輸。米磊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信息獲取和傳輸的需求更大,所以光晶片更加值得重視,投資回報也更多。“因為光晶片産業發展較晚,目前,國內在光晶片上與國外的差距要小于電晶片,如果我們能在光晶片上多加投入,有可能成為我們換道超車的機會。”米磊強調道。
為了更好的孵化晶片初創企業,改變落後的全球晶片産業地位,先導院設立的“陜西先導光電集成科技基金”(總規模10億元),用於投資孵化光電子集成産業中具有成長潛力、擁有自主創新能力、高成長小的初創期企業。現已投資孵化硅光子集成傳感晶片、InP外延材料、霍爾感測器等20余個項目,同時儲備國內外100余個高水準創業項目。
據介紹,基金的主要投資領域方向包括“光電子集成領域的創業創新團隊,III-V族化合物晶片、器件技術團隊,如InP、GaN以及GaAs等,Fabless晶片設計團隊,MEMS領域的創新創業團隊,晶片及相關行業製造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