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陜西公開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情況 154名領導幹部被追責

三秦都市報2018-05-16 09:05:34

  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8日,中央第六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我省開展了環境保護督察,2017年4月11日反饋了督察意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堅持把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重大民生工程,高標準、嚴要求、高品質推進整改工作。截至2018年3月底,59個具體整改問題有48個已基本完成整改,剩餘11個涉及工程方案調整和中長期整改問題正在加緊推進,均已取得明顯進展。

  切實扛起環保督察整改政治責任

  陜西省委、省政府把做好環保督察整改工作,作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現實檢驗,作為決勝全面小康、加快追趕超越的重要舉措,對反饋意見誠懇接受、照單全收,深查原因、立行立改,建章立制、持續推動。督察反饋意見後,省委、省政府分別於2017年4月14日、18日召開會議,原原本本傳達督察反饋意見,全面研究部署整改落實工作,成立了以省長任組長和常務副省長、分管副省長任副組長的省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各地、各部門均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挂帥的整改工作機構,確保目標任務明確、安排部署具體、責任落實到位。

  陜西省委、省政府把生態環境治理作為全省三大攻堅戰之一,將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季度點評和省內環保督察的重要內容,2017年實現了省內環保督察全覆蓋。先後召開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省政府黨組會、整改工作推進會、專題會等會議46次,省委、省政府領導28次現場檢查、督辦整改工作。制定了《陜西省貫徹落實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陜西省貫徹落實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發現共性問題專項整改方案》《陜西省突出環境問題專項整治方案》。省人大常委會專門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於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進展情況的報告》,省政協組織開展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專項調研,同心合力推動整改工作。省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59個具體問題,明確了238條整改措施,按月調度進展情況,對重點問題跟蹤督辦、緊盯不放,確保了整改工作紮實有效開展。

  陜西省各級、各部門不斷強化宣傳引導,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宣傳報道的通知》,在《陜西日報》、陜西廣播電視臺、省政府門戶網站、省環境保護廳門戶網站開設“環保督察整改進行時”專欄,每週報道整改情況,公佈整改結果。各市運用黨報、電視、網絡等平臺,及時宣傳督察整改工作情況。據不完全統計,整改實施以來,全省共報道與環保督察整改有關的新聞、信息3100余條。

  有力有序推進整改措施落地見效

  針對“環境保護推進落實不夠到位”問題,省委、省政府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中央關於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通報和《環境保護法》等,牢固樹立保護優先的綠色發展理念,切實提高環境保護政治站位。2017年“三秦大講堂”多次邀請知名專家進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講座,舉辦生態環保主題的專題培訓班、研討班8期,累計培訓領導幹部500余人次。

  嚴格執行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省、市、縣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研究生態環保工作頻次明顯增加,建立了定期聽取生態環保工作彙報、研究生態環保突出問題、制定生態環保重要舉措的常態機制;完善了生態環境保護考核評價體系,加大了綠色産業指標權重,增設了環境違法追責指標,制定了生態環保“一票否決”辦法;組織全省審計機關全面開展自然資源資産責任審計試點,“黨政同責、政府全面負責、環保統一監督、各部門依法履職、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環境保護工作大格局基本構建。

  加大環保投入,印發《關中地區鐵腕治霾專項行動獎補辦法》,2017年,省財政累計撥付環保專項資金21.9億元,比上年增加2.6億元,增長13.5%,有力支持了環保基礎建設。

  針對“重點區域流域環境形勢嚴峻”問題,省委、省政府把治污降霾作為環保頭號工程,制定了《陜西省鐵腕治霾·保衛藍天1+9行動方案》《陜西省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陜西省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2018工作要點》。成立了省鐵腕治霾工作組,每月召開一次點評會議,每季度開展一次督政查企專項行動,強力推進“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大措施落實。突出抓好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制定了《陜西省2017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和5個配套方案,修訂了《陜西省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統一標準聯防聯控。2017年關中8市區平均優良天數198.3天,同比增加7.3天;PM10平均濃度11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2%;PM2.5平均濃度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4%。10月-12月,西安市優良天數達到44天,比2016年同期增加12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數7天,比2016年同期減少20天。

  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行河長制,印發了《陜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年實施方案》,修訂了《陜西省渭河、漢丹江流域水污染補償實施方案》《黃河流域(陜西段)污水綜合排放標準》,進一步強化水環境品質考核。全省83條河流175個國控、省控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114個,佔65.1%;Ⅳ—Ⅴ類47個,佔26.9%;劣Ⅴ類14個,佔8.0%;與上年同期相比,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10.4個百分點,Ⅳ—Ⅴ類下降6.5個百分點,劣V類下降4.0個百分點。渭河干流水質持續改善。漢江、丹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共39條河流74個監測斷面全部為Ⅰ—Ⅲ類水質,水質穩定保持優。

  針對“部分重點區域生態破壞較為嚴重”問題,恢復了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組織編制了《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綱要》,多部門聯合開展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紮實開展秦嶺和渭北“旱腰帶”開山採石綜合整治,加大開山採石企業的關閉整合力度,秦嶺地區採石企業數量由2014年底的457個減少到168個;渭北“旱腰帶”地區採石企業數量由2014年底的353個減少到109個;做好整合(保留)和新設礦山科學論證和生産驗收等工作,嚴格整治和規範礦産資源開發活動,妥善處理建設用料與保護環境的關係。

  深刻汲取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教訓,開展“綠盾2017”專項行動,全省61個自然保護區共排查出問題87個,逐一制定整改方案,立行立改的47個問題已全部整改到位,各類違法行為得到有效處理。

  針對“陜北原油開採及陜南尾礦庫環境隱患整治不到位”問題,與陜西延長石油集團、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簽訂了安全生産目標責任書,進一步落實石油企業整治主體責任;完成了對長慶油田分公司96項管道隱患治理項目的掛牌督辦。366口“邊緣殘次”油井全部拆除了就地明火加溫脫水裝置,對含油污水、污油泥按規定進行了處置。2017年,陜北地區共發生原油管道泄漏事故5起,同比減少16起,原油管道安全生産和環境保護形勢明顯好轉。

  對陜南244座尾礦庫按照“一庫一策”要求,逐一建立安全管理臺賬,開展隱患排查、建立風險源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完善環境應急預案。2座“無主庫”已完成治理,15座“頭頂庫”中有9座已完成治理,15座未完成漿砌石排洪系統改造任務的尾礦庫有5座已完成治理。

  針對中央環保督察移交的15個責任追究問題,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由省紀委統一審核把關、精準量責,共對154名領導幹部進行責任追究。其中,廳級26人(正廳級11人,副廳級15人),佔16.9%;處級74人(正處級48人,包括縣委書記、縣長9人,副處級26人),佔48.1%;科級以下54人,佔35%。給予黨紀、政務處分共113人(黨內嚴重警告6人,黨內警告20人,行政記大過9人,行政記過37人,行政警告41人),佔到總人數的73.4%;誡勉談話35人,佔22.7%;通報6人,佔3.9%。

  責令渭南市政府、漢中市政府、商洛市政府、韓城市政府、西鹹新區管委會、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環保廳、涇陽縣政府、淳化縣政府共10個單位作出書面檢查並切實整改,同時按要求向社會公開。

  進一步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先後組織開展了關中大氣專項督查、關中城市揮發性有機物交叉檢查、秦嶺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檢查、自然保護區專項執法檢查、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工作“回頭看”和主要流域水污染防治等多項執法檢查,同時對《陜西省鐵腕治霾·保衛藍天1+9行動方案》實施情況開展經常性明察暗訪。2017年,共出動執法人員14.29萬人(次),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6139家,處罰金額1.67億元,移送公安機關適用行政拘留環境違法案件218起,行政拘留173人,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27件。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按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培育新動能、構築新高地、激發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顯新形象”戰略任務,各級各部門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全省完成煤炭去産能96萬噸,房地産庫存規模同比下降17.4%,國有企業杠桿率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全年降低企業成本43億元,規上工業利潤增長75%左右,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長11.6%左右,完成煤電超低排放改造566萬千瓦,萬元GDP能耗下降3.2%。

  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再上新臺階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始終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化“不要污染的GDP”的發展導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繼續把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工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政治任務,進一步強化思想認識,進一步加大整改力度,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以更鮮明的態度、更堅定的決心、更有力的措施,持續不斷抓實抓好整改落實,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確保反饋問題全面徹底整改到位,持續推動生態環境品質改善,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記者 石喻涵)

 

編輯:李妍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