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記者從陜西省林業廳獲悉,陜西省近20年來累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達130多萬公頃,使陜西省沙區林草植被大幅增加,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榆林是全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重點區域。“十二五”以來,榆林開展了“三年植綠大行動”“林業建設五年大提升”等治沙造林行動,在北部風沙區建成1500公里的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在沙漠腹地建起1萬畝以上片林165塊,極大改善了生態環境。
據監測,近20年間,陜西省風沙危害大為減輕,沙化土地面積縮減10萬公頃。沙化面積由上個世紀末的年均擴展0.02萬公頃,轉變為現在年均縮減2萬公頃;流動沙地比重由10.1%下降到0.26%。
在我省沙區,初步形成了沙漠治理産業化、産業發展促治沙的發展體系,共栽培紅棗等幹雜果14萬公頃、種植綠豆等特色小雜糧和優質馬鈴薯66.7萬公頃。在沙區,90%的養殖戶實行“林牧一體化”,牛、羊等飼養量突破1000萬頭(只),以長柄扁桃為主的沙地木本油料林栽植面積近3萬公頃,各類加工企業不斷涌現。陜西沙區已成為全國小雜糧生産樣板區和全國優質紅棗産區。
沙區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使沙區生態功能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全省沙區現有野生高等植物近500種,其中草本植物400余種、木本植物近100種;有野生脊椎動物208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22種。
陜西省逐步建立生態文化體系,注重培育防沙治沙典型,以此帶動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防沙治沙工作。近年來,全省建成國家沙地植物園等生態文化場館10余處,創作了《陜北啟示錄》《一棵樹》等一系列文化産品,使生態文化知識不斷普及。(記者 王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