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王丹):9月7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總協調,陜西省文化廳、陜西師範大學承辦的2018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西安班開班儀式在陜西師範大學崇鋈樓舉行。
文化和旅遊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副局長翟德玉、陜西省文化廳廳長任宗哲、陜西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盧勝利、研修單位代表、授課專家代表以及38名海外青年漢學家出席了開班儀式。
烏克蘭漢學家曾子儒致辭 (攝影 王丹)
開班儀式上,來自烏克蘭的曾子儒、來自智利的英達以及來自突尼斯的瓦利德分別作為學員代表發言,講述了自己和中國之間的情緣。他們感嘆中國近年來在科技、經濟等領域取得的矚目成就,並表示中國的迅速發展不僅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也為解決各類全球性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他們表示,自己將充分把握這次機會,認真研修,努力提升學術水準,推動中國文化與各國文化的交流互鑒。
陜西師範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院長袁祖社表示,作為此次“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西安)”的合作單位,一定協助主辦及承辦單位,努力將研修活動辦得豐富多彩、有聲有色,為諸位漢學家提供最佳的研究材料和條件,對其各自的課題研修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陜西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盧勝利表示,學校近年來努力為國家戰略決策服務。學校將利用此次活動機會,提升在對外文化交流和漢語文化傳播領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搭建與國內外優秀漢學家交流的優勢平臺,與海外漢學家以及他們所在的機構、單位建立友好合作聯繫,促進陜西省同海外開展更高層次的中外學術文化交流活動。
陜西省文化廳廳長任宗哲則從陜西獨特而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出發,介紹了西安作為“一帶一路”倡議起點城市的發展成就。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的西安,從中國的內陸腹地城市,一躍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希望通過在西安的研修,各位青年漢學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帶一路”倡議,提升漢學研究水準。
文化和旅遊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副局長翟德玉對學員們提出了三點希望,一是潛心學習,以研修推動學術提升;二是希望大家用心體驗,感悟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三是積極交流,用漢學締結真摯友誼。他期待通過研修,學員們可以成為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中華文化的友好使者。
2018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西安班開班儀式現場 (攝影 王丹)
據悉,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由文化和旅遊部于2014年創辦,目前已成功舉辦14期,培養了來自93個國家的413位青年漢學家。該項目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漢學家開展中國研究的全球性平臺,為各國中國研究領域的青年人才創造與中國優秀學術、文化、教育機構和學者開展交流合作的機會,為其學術研究提供便利和實質性幫助,並以人才培養為契機推動各國學術機構與中國研究機構和智庫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繫,實現雙方交流互鑒,共同推進中國研究的發展。
通過研修,青年漢學家增進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加深了對當代中國發展理念、發展道路的認識,感受到了中國人民友好包容、熱情好客的真摯情誼。2018年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首次開設春季、夏季、秋季班,先後於重慶、廣州、北京、上海、杭州、西安6個城市舉辦7個班,年度研修人數將超過200人。
2018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西安班以“一帶一路”為主題,作為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重要專題活動,共吸引了來自四大洲26個國家的38名青年漢學人才參與,研修方向涉及中國的文學、歷史、語言、文化、傳媒、社會、國際關係等諸多領域。
他們將先接受為期三天的集中授課,由賈平凹、王雙懷、周偉洲、張建成等專家進行專題講座,之後將開展為期一週的專題研討和交流。研修學員們還將赴四川成都進行調研考察,並在成都參加第四屆阿拉伯藝術節,深入感受絲路文明。研修計劃結束後,各國青年漢學家仍將繼續與中國導師保持聯繫,就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保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