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雁塔景區內,市民遊客在銀杏林中盡情享受美景。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郝鐘毓 李明攝

小雁塔景區美景如畫 記者郝鐘毓 李明 攝

市民遊客在西安博物院參觀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郝鐘毓 李明 攝

市民遊客在小雁塔景區參觀遊覽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郝鐘毓 李明 攝
《秋夜獨坐》
王維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西元8世紀的一個秋夜,詩人王維在長安城外的輞川別業獨坐,他從“悲雙鬢”的時光之嘆,轉向“學無生”的禪意之境,最終在“山果落”與“草蟲鳴”的細微聲響中,捕捉到了宇宙的永恒韻律。
千年之後,當我們跟隨著“風雅長安——王維文化藝術數字沉浸展”來到西安薦福寺的小雁塔下,這片曾是唐代著名譯經場的土地,竟與詩中的意境産生了奇妙的共鳴。
於是,那條從輞川通往內心的禪意小徑,仿佛也延伸到了這裡,連接起一座塔、一首詩與一座城的文化記憶。
在雨聲與蟲鳴中
聽見永恒
《秋夜獨坐》遠不止是文字,更是一篇微縮的禪修日記。開篇“獨坐悲雙鬢”,道盡了我們每個人對時光流逝的共通的悵惘;而結尾“唯有學無生”,則是王維找到的答案——通過領悟“無生”的禪理,安頓生命,超越局限。
“作為王維的‘鐵桿粉絲’,這首詩最讓我著迷的,是把最深奧的道理,藏進了最平常的聲音裏。”就讀于中文專業的駱曉清正在讀博士二年級,“有時候我在想,如果王維活在當下,一定會驚訝于他的詩句能跨越千年,依然被無數人傳誦。‘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告訴我們,永恒與真理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每一次果落、每一聲蟲鳴中。當你靜心去聽,與此刻的萬物同在,便已觸摸到了永恒。”
這種“于細微處見永恒”的東方智慧,恰恰是小雁塔的靈魂所在。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作為唐代頂級的“皇家譯經院”,曾是無數智慧僧侶探究宇宙人生真諦的道場。王維“詩佛”的精神境界,與這片土地所瀰漫的禪意,早已隔空共鳴。
“想像一下!”駱曉清望向庭院深處的塔影繼續解讀,“在唐代長安的精神世界裏,輞川別業的個人修行,與薦福寺的集體譯經,一隱一顯,共同構成了古都豐滿而深邃的文化人格。而今天,我們這些王維的現代讀者,依然能在這裡找到他的影子”。
如今,這種“對話”有了更為生動的載體。正在西安博物院舉辦的“風雅長安——王維文化藝術數字沉浸展”,便為今人理解這位“詩佛”與“樂仙”的豐贍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窗。展覽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將王維詩歌中各種意向,化作了可視、可聽的沉浸式體驗。觀眾不僅能在此看到他的《輞川圖》之意境,領略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妙境,還能通過展出的唐代茶酒器、文房用具等精美文物,切身感受王維與唐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風雅氣韻。
“對歷史的深刻感知本身
就是最好的傳承”
從王維的詩境走進今日的小雁塔,那份穿越千年的禪意並未消散,反而在古今交融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漫步薦福寺的庭院,陽光下的銀杏熠熠生輝。當飽滿的果實從枝頭脫落,輕輕敲打在滿地金黃的落葉上,那聲響正是1200年前王維聆聽的“雨中山果落”。而在樹蔭下的長椅旁,遊客們享受著陽光的暖意,低聲交談,風拂過古樹葉梢的沙沙聲,恰似那句“燈下草蟲鳴”的自然迴響。
“我在這附近住了30年,常來。”一位在塔下靜坐的老先生自稱是位歷史愛好者,“遊客們大多奔著‘雁塔晨鐘’的名氣來,但這座塔最動人的,其實是它鬧中取靜的禪意。往這兒一坐,心就靜了。”談及小雁塔的世界遺産身份,他補充道:“它是絲綢之路的見證,西安的寶貝,也是全世界的財富。能看到它被如此精心地守護著,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透著認真,我們老百姓心裏覺得踏實,也驕傲。”
小雁塔最著名的傳奇——歷經數次大地震而“裂而複合”,本身就是“唯有學無生”的物理顯現。塔的軀體曾“老病”,卻因卓越的建築智慧而獲得“新生”,正如王維所悟,戰勝時間侵蝕的,不是“黃金”不朽,而是內在的結構與精神。
這種基於深刻理解的傳承,正在小雁塔的庭院裏悄然發生。文物保護工作者們不再僅僅修復磚石,更致力於修復這座場所的禪意體驗。他們通過持續升級監測預警平臺、實施預防性保護工程,讓科技守護靜謐;通過繁育古樹新苗,讓自然延續生機。這一切,都為了讓遊客能更好地在這裡感受王維詩中的意境。
“我有一個觀點,就是對歷史的深刻感知本身就是最好的傳承。”庭院中,記者遇到了來自山西的王琦,作為曾經的歷史老師,王維是她最愛的詩人,她説:“當我們理解了王維詩中‘山果落’的禪意,就會明白,保護小雁塔的靜謐,是在守護一種境界。我們守護的,既是一座唐代古塔,也是一條聯通古今的精神絲路。”
千年禪意在現代表達中
完成又一次生命循環
黃昏時分,小雁塔的輪廓在夕陽下愈發清晰。一群剛結束參觀的年輕人坐在石階上,安靜地望著塔身,沒有人説話。他們的靜默,與王維“獨坐”的姿態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
“每次心裏煩躁的時候,我就會來這裡坐一會兒。早上也和家人在這兒鍛鍊。”劉雲霞的家離小雁塔一站地,“説不上為什麼,就是看著這座塔,想想它裂了又能自己合攏的傳奇,就覺得自己的那些煩惱也算不得什麼了。”
這或許就是王維的詩與小雁塔留給今人最珍貴的禮物——在快速變化的都市生活中,保留一處讓心靈“獨坐”的空間,體驗“山果落”般的細微美好,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這種共鳴,在今天被賦予了新的形式。在小雁塔的社交媒體賬號下,年輕人分享著他們在這裡拍攝的照片和視頻——晨曦中的塔影、金秋的銀杏,或是午後的一隅靜謐。一條高讚評論這樣寫道:“在這裡,我終於懂了王維説的‘山果落’是什麼感覺。原來唐詩不是課本裏的文字,而是一種活著的體驗。”於是,當古老的禪意通過現代人熟悉的視覺語言和社交方式被重新表達時,它就完成了又一次的生命循環——從王維的詩句,到古塔的實體,再到當代人的情感體驗與數字記憶。
從輞川到小雁塔,從《秋夜獨坐》到現代人的心靈需求,王維的禪意完成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旅行。當古老的詩歌在現代的都市空間中找到迴響,當千年前的禪悟被重新詮釋,長安的禪意,便在每一次用心的感知中延續,在每一次心靈的共鳴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或許,這就是文化傳承最美妙的方式——它不需要刻意的説教,只需要一座靜立的塔,一首寧靜的詩,和一個願意停下腳步、側耳傾聽的人。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