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田徑 > 正文
自律執著的朱亞明跳出優美的弧線
2022-05-13 10:50:32來源:中國體育報編輯:王悅陽

  2021年的東京新國立競技場,奧運“新兵”朱亞明斬獲銀牌,摘得他在三級跳遠世界舞臺的第一顆星。27歲的夏天,朱亞明的夢想之路,全新起航。

  “如果我當時第五跳沒有跳出來,我覺得我第六跳還會有。我是有強大的自信把成績展現出來的。”9個月過去,奧運賽場的諸多瞬間朱亞明依然記憶猶新。

  2020年8月,東京奧運會男子三級跳遠決賽,朱亞明在第二輪跳出17.41米,時隔兩年刷新個人最佳。但這並不是結束,他在第五輪繼續著神勇發揮,以17.57米的成績為中國田徑隊贏得一枚寶貴的銀牌。這一切,對於7年前還是大學生的朱亞明而言,恍然如夢。

  2015年,在瀋陽體育學院讀大三的朱亞明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放棄還有一年就將完成的學業,從零開始,走上職業運動員的道路。這個選擇在他身邊的許多人看來,都顯得不可思議。但彼時的朱亞明卻堅定自己的想法,“人一定要有夢想,有夢想一定要去追。就像那句話説的嘛,奔著月亮,至少你可以摘一顆星星回來。”懷揣著這份逐夢的信念,朱亞明來到遼寧田徑隊,開啟了自己嶄新的職業生涯。從事專業訓練不到兩年,他便在2017年天津全運會上嶄露頭角,以17.23米的成績獲得男子三級跳遠亞軍。

  2019年春天,朱亞明在室內賽中跳出17.35米,展現了良好的競技狀態。然而,對新賽季充滿期待的朱亞明卻在之後的室外比賽中遇到瓶頸,連續多場未能打開17米大關。在低谷期徘徊時,朱亞明迎來了在芬蘭舉行的國際田聯世界挑戰賽。這場比賽,朱亞明在後三輪接連跳過17米,最終以17.36米的成績奪冠。這一刻,朱亞明的自信回來了。

  讓朱亞明信心增加的還有新團隊。2019年7月,朱亞明進入外教組,跟隨主教練內裏奧·莫拉進行訓練。這位來自巴西的世界名教頭曾帶出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女跳遠冠軍,並培養出多位優秀的三級跳遠運動員。內裏奧的團隊更注重科學化的高效訓練,朱亞明和隊友們的訓練理念和方法在這裡得到更新。與此同時,他們更多地走上國際賽場,與世界名將同場競技,尋找差距、提升自我。

  在教練、領隊、科研人員眼中,朱亞明是一名非常專注的運動員,自律是他身上的另一個顯著標簽。跳躍組中方教練劉劍波在採訪中毫不吝嗇對他的誇讚,“亞明的特點是非常自律,對訓練充滿執著。他能達到17.57米的水準和他多年的積累、對自我的把控、對訓練的無限追求是有直接關係的。我從來不怕他練少,我反而害怕他練多了。”在朱亞明看來,自律是優秀運動員必不可少的品質。

  2019年冬訓,朱亞明和團隊溝通,提出了自己在訓練中的新想法——改進擺臂技術,將“單臂擺”改為“雙臂擺”。此前,朱亞明使用“單臂擺”已經達到了17.35米的競技水準,但他仍覺得這套技術發揮不夠流暢,渴望尋求更多突破。就當下世界發展的趨勢來看,“雙臂擺”是目前最先進的技術,比“單臂擺”更加合理,利於運動員發揮專項水準。劉劍波認為,朱亞明選擇使用“雙臂擺”技術,是高競技智商的體現。經過近兩年的訓練、比賽,不斷實踐,朱亞明的“雙臂擺”技術日益精進,這也成為他成績進步的重要一環。

  東京奧運備戰週期,朱亞明和團隊在體能方面也下了大功夫,通過體能訓練輔助改進專項能力,提升競技水準。作為一名三級跳遠運動員,朱亞明存在的問題是下肢基礎力量比較差,爆發力不足。針對朱亞明的這一短板,體能團隊在遵循整體備戰計劃的前提下,對他進行專項改進。在週期性的系統體能訓練中,朱亞明蹲跳動作完成品質持續優化,現在即使增加訓練難度、提高負重重量,他的發力順序和動作依然流暢有力。

  立定跳遠曾是朱亞明的一個薄弱項目,經過長期訓練,他不斷刷新該項目個人最好成績。補齊短板帶來的另一個明顯好處是體能素質的全面進步,現在朱亞明的高翻重量也從130公斤增加到135公斤。改變擺臂技術、不斷加強體能,這都為朱亞明在東京奧運會實現飛躍奠定了基礎。

  在封閉備戰的最後一年半,由領隊胡亞川、外籍教練內裏奧、中方教練劉劍波、翻譯湯艷蘭、體能師朱昌宇、科研人員韓鵬鵬等組成的團隊給予了朱亞明極大幫助。內裏奧帶給團隊新的理念和方法,使得整體訓練實現了從經驗化指導進入數據化監控反饋的新階段,運用數據對訓練成果進行更詳細的描述與技術支撐。

  疫情期間,中方教練劉劍波擔任了把控訓練的重要角色,他保證朱亞明近兩年系統地進行訓練,高質高效地完成外教制定的計劃。同時,劉劍波也與外教保持著良好的遠程溝通,交換訓練意見,為運動員的進步出謀劃策。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在東京的賽場上,這些力量凝聚在一起,讓朱亞明在三級跳遠舞臺躍出了最完美的弧線。

  “東京奧運會結束,我的競技道路在世界舞臺才剛剛開始。”收穫銀牌,朱亞明並未停止他逐夢的腳步,“我認為在田徑這條道路上,更高的一層意義是超越自己,在巴黎(奧運會),我希望超越自己。”

  本報記者  李東燁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