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縣城看發展】渾源:恒山腳下好客地
來源:山西日報  |  2022-06-13 10:31:46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72d1aa8fd752b897d3fb53c9f34ed2d

渾源古城風貌。 安興旺攝

  渾源,一個歷史悠久、鐘靈毓秀,讓人嚮往的好地方,境內的北嶽恒山景區更是一張享譽全國的靚麗名片。  

  名山大川、文化遺存、礦産資源……這裡有著得天獨厚的稟賦。但曾經的粗放式發展,並未讓這些寶藏物盡其用,渾源甚至一度戴著貧困的“帽子”。自脫貧攻堅戰打響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徹底改變了渾源的貧困局面,不但如期實現了脫貧摘帽,而且形成了舉文化生態牌、建特色休閒城、走旅遊康養路的特色發展路徑。  

  如今,放眼恒山腳下的北嶽大地,神溪景秀、寺塔威嚴、州衙壯觀;環顧縣城內,明清街巷、民國商號、大院民居、黃芪文化園、文化廣場等能夠展示渾源地域文化的地標承載物已鱗次櫛比。

  古城復興,營造休閒度假慢旅地

  端午假期,在太原工作的穆斯俊相約幾位好友及其家人,在渾源縣進行了兩天半的旅遊度假行。“受疫情影響,沒有出省。網上看到今年春節期間,經過多年建設打造的渾源州署開‘衙’迎客,就來了。”穆斯俊告訴記者,住在這裡有一種時空穿越和與文化對話的感覺,在全國也不多見。  

  渾源縣委書記高瑩告訴記者,渾源州署是渾源古城文化的重要承載物,定位為遼、金、元文化背景下“聆聽渾源文脈、感觀渾源文化、體驗州署文化”的文旅項目,不僅展示著明清州衙建築形制佈局,也展示著非遺、飲食、軍事、商賈、民俗等渾源諸多文化元素。  

  行走在古城內,不時會見到“釘绱鞋”“大碗茶”“貨郎擔”“推碾子”“吹糧麩”等特色人物銅塑像,這些依照民國年間渾源傳統手工藝人形象設計的銅塑像,吸引遊客駐足拍攝。“十步一廊、百步一景”,就連路燈、墻磚、地磚、商店牌匾和街巷楹聯等細微處,都體現著渾源厚重的文化底蘊。這些被賦予厚重文化的文旅地標,與古城內永安寺、圓覺寺、文廟、栗毓美陵園等“國保級”經典古建連點成片,讓古城內多元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恢弘交錯。  

  堅持“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發展思路,恢復21座復古建築和構築物,修復古建築160多座,修繕清代民居建築群落麻家大院等傳統民居,古城風貌初見端倪。“渾源縣傾力將歷史街區打造成為遊、購、娛一體式旅遊目的地,使其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更加有效地實現文旅融合,讓渾源古城與北嶽恒山、懸空寺兩大景區南北呼應,打造城市慢旅的新熱點。”該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晉紅濤説。

  項目承載,文旅牽引一二三産融合

  在縣城西,一處佔地32畝,總投資8000萬元,總建築面積11000多平方米的建築物是黃芪文化園,已對外開放。黃芪博物館和黃芪加工互動展銷區,以圖文並茂、歷史記錄與實物相映、視頻和解説互補等形式,依次展現出恒山黃芪的獨特魅力。  

  “黃芪文化園就像是渾源黃芪産業鏈的中樞大腦,又像是全縣特色品牌産業商貿與文化的集聚地。其中,博物館展示區和銷售區,已經成為‘遊渾源購特産’的首選地。”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郝希濤告訴記者,依託黃芪文化園,渾源縣豐富黃芪産業體系,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品牌,在增強産品競爭力上積極向文旅産業匯集,不斷提升産品價值,實現種(養)得出、賣得好。“黃芪文化園的旁邊,渾源涼粉文化園主體已經完工,建成後又是一個農文旅融合的好平臺。”郝希濤説。  

  2021年,渾源縣總投資5億余元的全域旅遊服務中心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3.7億元的神溪濕地公園PPP項目完成投資8000余萬元;總投資2.3億元的柳河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順利動工;總投資1.59億元的湯頭溫泉療養院改造一期工程正在完善設計;總投資1.75億元的長城板塊旅遊公路建設完成39.48公里,完成投資1.1億元……  

  今年以來,渾源縣大力推進北嶽恒山5A級景區創建,圍繞29處文保單位積極創建A級旅遊景區,加快推進總里程34.84公里的5個一號旅遊公路建設,推動景區景點集中開發、組團發展。渾源縣縣長趙昱清説,通過樹立“旅遊+”和“+旅遊”理念,不斷加快旅遊與文化、生態、農業、工業、體育等領域融合發展,全縣已經形成遊山、玩水、品文、賞景多業態旅遊體系。  

  按照産業集聚、協同發展的原則,該縣加快構建以縣城為中心,神溪、湯頭、千佛嶺等為支撐點的康養産業規劃佈局,相繼推進縣城10.54萬平方米棚改項目建設,實施了14個老舊小區改造。與此同時,大力實施道路暢通工程,實現了新老城區貫通暢通,古城交通環線整體改造提升,城市文化大道、城市景觀大道的高標準綠化、美化、亮化。特別是統籌縣城與中心集鎮建設發展,形成了永安、西坊城、王莊堡等多個特色鮮明、功能強勁的小城鎮。

  搬出大山,幸福日子越過越甜

  思源社區是渾源縣易地扶貧搬遷最大的集中安置點,距離縣城開車只有十分鐘的路程。社區共有住宅樓120棟,安置著7個鄉鎮31個行政村6192戶16066人。  

  走進思源社區,只見綠樹成蔭,道路整潔,樓房新穎別致;一處處涼亭、景觀長廊內,老人們下著象棋、聊著天;大大小小的健身廣場裏,小孩子們嬉笑著打鬧著,一幅幅和諧安居的畫面時時映入眼簾;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黨建書吧、紅色氧吧、愛心超市、衛生所、服務港灣等13個功能室為居民開展全天候便民服務。  

  “確保搬遷的黨員和群眾學習交流有陣地、文體活動有場所、生活購物有去處、健康安全有保障。”思源社區黨工委書記王興中自豪地説,社區最大的亮點是,確保搬遷群眾就業有渠道,增收致富有門路。比如,社區實施的“三助三促”措施,通過助技能、促就業,助培訓、促創業,助項目、促宣傳。從職業技能培訓到開發公益崗位、組織對口崗位招聘,多措並舉,已有1800多人實現穩定就業。  

  “平均月工資1800元,上班就在家門口,啥都不耽誤。”48歲的閆金梅是思源社區的居民,在社區物業工作。她説,“以前在家只能靠種地,收入也不多,現在樓上居住、樓下就業,晚上還可以去跳廣場舞,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大磁窯鎮駱駝界村搬遷戶趙公宴分到的樓房內,傢具、電器一應俱全。看著自家60平方米的房子,61歲的趙公宴説:“現在好了,打工回來也有個住處。”搬出來後收入怎麼樣?老人説:“土地流轉有收入,拆除宅基地還拿到了政府的補貼款。我們原來是貧困戶,現在成了城裏人,自己都不敢想能過上這麼好的日子。”(山西日報 趙志成 姚曉敏 安興旺)

編輯:薛陽
2020聚焦“錦繡太原城”盛景_fororder_700-190_副本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