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乐业在家乡

■ 本报记者 武长鹏 本报通讯员 武清海

版次:08  2023年02月21日

2月15日,记者走进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东旭服装加工厂。刚进车间,电动缝纫机“咔嚓咔嚓”的声音便萦绕耳畔,工人们正在缝制一批童裤。

“这批订单要得急,我明天要再招些熟练工。”加工厂负责人张璐艳说。2019年春天,牛集镇返乡创业村民张璐艳在家乡办起了服装加工厂。“我过去在浙江打工,现在回来自己干。”张璐艳说,加工厂以订单生产半成品童裤为主,通过缝制后,再打包运回浙江的童装厂家,按加工件数获取相应的加工费。

记者在现场看到,生产线上的工人共计30余人,主要是女工,年龄在20岁到60岁之间,工人们把剪裁好的布组合、缝纫成童裤,然后送到检验处进行熨烫、修理线头、检验等工序。

50多岁的倪桂荣是村里的老裁缝,主要负责缝制衣料。“我在这里上班两年多了,按照加工件数发工资,农忙的时候每月能拿3000多块钱,农闲的时候最多能拿6000多块钱呢!”倪桂荣说。

正在熨烫衣服的郑子寒,曾在杭州一家服装厂务工,看到自己在家乡也有用武之地,她选择了留在家乡发展。“我以前在外地务工就是干服装加工的,在这里缝制童装得心应手,按件计薪,一天能挣200多元。”郑子寒满意地说。

今年春节复工以来,张璐艳的服装加工厂订单不断,工人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她告诉记者,现在企业发展越来越好,很多在外务工的人都选择就近就业,厂里新招了一批有制衣经验的工人,童裤制作量比原来要高出近1倍,全厂每天能加工1000多条童裤。

今年,东旭服装加工厂针对生产计划、产品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调整升级,努力配合下游厂家解决产供环节的问题。张璐艳坦言,她还要在按件计薪的基础上,对完成规定件数的工人进行额外奖励,进一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