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軍興衰小史

編輯:章文君|2016-12-16 08:58:32|來源:海峽飛虹

北洋海軍,又稱北洋水師、北洋艦隊,成軍于1888年12月17日。它是清政府為鞏固海疆、抵禦列強入侵而斥鉅資打造的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是清末洋務運動在軍事領域的重大創舉。

 

北洋海軍的興衰,不僅是以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開明地主階級力主推行的清末洋務運動勝敗轉手的標誌,更反映了清統治階層由雄心勃勃、意欲振興到大勢已去、回天乏力的無奈。

 

北洋海軍的締造者——李鴻章

北洋海軍的締造者——李鴻章

 

成軍之始——亞洲最強之海軍

 

1862—1874年間,由於內無重大匪患,外無特大洋賊,清政府統治較為平穩,史稱“同治中興”。在此背景下,1874年,清總理衙門創議籌辦海防,提出創設北洋海軍。

 

1875年,在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李鴻章的領導下,北洋海軍開始了13年的建軍過程。通過外購鐵甲艦、送學子出國學習,內建海軍基地、造船廠等一系列舉措,北洋海軍于1888年在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軍。

 

北洋海軍成軍之時,共有鐵甲艦2艘、快船7艘、炮船6艘、魚雷艇6艘、練船3艘,運船1艘,合共25艘艦,總排水量約3.7萬噸。其裝備之精良、訓練之有素、戰鬥力之強大,在當時的遠東各國堪稱一流。據英國《倫敦武備報》評估,以北洋海軍為主力的中國海軍在當時是亞洲最強的海軍,排名世界第8。

 

甲午海戰中以身殉國的鄧世昌

甲午海戰中以身殉國的鄧世昌

 

由盛而衰——甲午海戰的大敗

 

1894年7月—1895年4月間,因明治維新而迅速強盛起來的日本,為取得東亞霸權,悍然入侵中國,史稱“中日甲午戰爭”。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與日本海軍先後在豐島、黃海、威海衛等地鏖戰。

 

由於清政府統治階層的猶豫、北洋海軍上層決策失誤、彈藥品質低劣、情報錯位等各種原因,北洋海軍在與日本海軍的鏖戰中屢屢失利。豐島初戰中,“高升”號運兵船被擊沉,“操江”艦被俘虜。黃海大戰後,“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等5艦被擊沉。威海衛決戰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被毀,裝甲艦“定遠”,巡洋艦“來遠”、“靖遠”,練習艦“威遠”,佈雷船“寶筏”、11艘魚雷艦先後被擊沉。

 

至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北洋幾乎全軍覆沒,20余艘戰艦被擊沉,10艘戰艦被收降。偌大的北洋海軍,僅剩練習艦“康濟”一艘。以此為標誌,北洋海軍由盛而衰。

 

北洋海軍的旗幟——定遠艦

北洋海軍的旗幟——定遠艦

 

末日余暉——艱難的重建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統治日漸衰落,各地反清起義不斷。儘管清政府有心重建北洋海軍,但由於財政的緊張,北洋海軍此刻的重建,僅是小修小補,已不復當年的盛況。

 

1895-1898年間,直隸總督王文韶本著得寸為寸,得尺為尺的方針,通過購買、調撥等方式,重建北洋海軍,使其恢復建制。至王文韶離職為止,北洋海軍由僅有1艘船的困窘恢復至有5艘巡洋艦、4艘魚雷艦、2艘練兵船、1艘運船。

 

1905-1910年間,為恢復實力,清政府又先後向日本、德國、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國購置各類軍艦20余艘,並自製軍艦9艘。1909年,清政府將北洋,南洋,廣東,福建四支水師統一改編為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至此,北洋海軍正式成為歷史名詞。

 

(作者:李宗蔚)

 

參考文獻:

1.王雙印:《甲午戰後中國海軍近代化建設述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年06期。

2.關捷、裘臻:《北洋海軍從籌建到覆滅的幾點思考》,遼寧大學學報,2008年5月。

3.劉傑、馮婧:《北洋海軍建設得失成敗芻議》,《軍事歷史》,2014年03期。

4.賀懷鍇,馮巧霞:《遺忘與銘記: 王文韶與甲午戰後北洋艦隊重建》,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2月。

5.圖片來自網絡。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