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蔡英文拒“一帶一路” 讓台灣經濟走小路
針對蔡英文拒絕參加“一帶一路”建設,華廣網8日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評論文章指出,蔡英文當局的“台獨”立場與“反中、遠中”思維,決定了她必然排斥與拒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持續緊縮兩岸經貿政策,持續“污名化”與打壓陸資,台灣經濟難有出路與活路,並將走上一條邊緣化的不歸路。
評論全文如下:
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引起全球關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成員越來越多,不僅曾持消極態度的全球經濟老大美國派員參加,而且日本也開始有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然而,海峽對岸的蔡英文當局卻仍負面看待並拒絕參與“一帶一路”,而將“新南向政策”置於首要地位並大力推動,實際上就是不希望台灣走向對未來全球經濟有巨大影響的“一帶一路”建設之路,將台灣經濟發展帶離正道、走上小路,讓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中更趨邊緣化。
蔡英文上臺前,曾對馬英九執政時希望參與“一帶一路”與參加亞投行的積極立場提出強烈批評與攻擊,將其高度污名化,以撈取政治資本,如願當上台灣地區領導人。執政後,面對大陸率先倡議、許多國家和地區共同參與、成果逐步顯現的“一帶一路”建設,蔡英文卻視而不見,極力回避與排斥,上臺一年竟然對“一帶一路”幾乎沒有表態。直到執政一週年前夕的5月5日,蔡英文在接受6家“新南向政策”相關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才首次表示:“新南向政策”和“一帶一路”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台灣擁有強大的民間企業及醫療、教育、人力資源開發、技術創新、農業、防災等各種軟實力,這些都不是金錢或政治力可以取代或阻擋的”;“新南向政策的用意不是與中國大陸競爭,而是強調台灣做為本區域的成員,如何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這非關地緣政治,而是經貿事務”。
蔡英文對“一帶一路”與“新南向政策”的這一表態透露出以下五個方面的信息。
首先,她將“新南向政策”進行了言過其實、不恰當的定位,竟然將其作為一種發展模式與“一帶一路”相提並論,不僅自不量力,更是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無知。
二是強調“新南向政策”不是政治宣示,台灣強大的軟實力“不是金錢或政治力可以取代或阻擋的”,從中可見蔡沒有脫離其一貫的政治思維,是“以井底之蛙觀天下”,小看了“一帶一路”建設與發展格局。
三是用“強大”形容台灣在經貿等多方面的軟實力,顯然對台灣經濟軟實力過度自信,台灣雖有一定的經濟軟實力或諸多優勢,但在當今全球格局下大陸經濟實力和軟實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四是對台灣參與地區事務抱有強烈的企圖心,要“與國際社會建立互惠互利的關係”,在本區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五是對“一帶一路”沒有任何正面看待,仍保持強烈的政治思維與排斥、抗拒心態,與她的兩岸總體政治思維及兩岸經濟發展路線是一致的。
蔡英文長期負面看待兩岸經濟關係,排斥兩岸經濟合作,抵制ECFA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特別是在上臺就職演講中明確提出“告別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現象”的政策主張,宣示了給兩岸經濟關係降溫、削弱或“告別”對大陸經濟的依賴,成為她執政後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總方針。
隨後即5月17日,台灣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在台灣“立法院”備詢時,再次呼應蔡英文上述立場。他強調“一帶一路”和“新南向政策”是完全不同的模式,但承認“一帶一路”建設確實可能讓台灣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面臨更多考驗,也可能影響兩岸經貿關係及臺商經營。同時出席該活動的台灣“經濟部常務次長”楊偉甫則強調,“新南向”並非政治宣示,與“一帶一路”著重基礎建設做法不同,不會和“一帶一路”競爭,並大講特講“新南向”合作。
可見,台灣主要官員與蔡英文對“一帶一路”的態度、思維與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呈現負面、消極,並重點強調“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的不同,強調如何大力推動“新南向合作”,沒有任何有關台灣參與或兩岸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表態或主張。這就註定了蔡英文當局徹底拒絕了台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依然將“新南向政策”作為台灣的救命稻草,全力以赴,堅定推動。
儘管“新南向”是台灣經濟海外佈局的重要選擇之一,也是臺商多年投資發展的重要區域,是市場多元化的表現,但“新南向”絕不能成為台灣經濟島外佈局的全部,不是台灣的所有希望所在,更不可能替代大陸這一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大陸依然是台灣外貿出口與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可以説,蔡英文當局的“台獨”立場與“反中、遠中”思維,決定了她必然排斥與拒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持續緊縮兩岸經貿政策,持續“污名化”與打壓陸資,台灣經濟難有出路與活路,並將走上一條邊緣化的不歸路。(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