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一夢跨海來—大陸現代京劇《青衣》感動台灣觀眾

編輯:左妍冰|2017-06-19 16:10:23|來源:新華社

圖片默認標題

 

“再難回田野小徑,再難聽泉水淙淙,從此後每到月華升天際,便是我碧海青天夜夜心……”一曲終了,劇場的燈光由暗轉明,但觀眾眼中噙著的淚水反而被映得更加明晰。

 

18日,根據大陸作家畢飛宇同名小説改編的京劇《青衣》在高雄佛光山演出。動人的唱腔,曲折淒美的故事,讓在場的台灣觀眾潸然淚下。

 

“真的非常感人!通過這部戲,讓我們看到了舞臺背後演員們的心酸和那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一名台灣觀眾對記者表示。

 

《青衣》以上世紀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戲癡”筱燕秋悲情的一生。年輕時被老團長慧眼識英“天生就是青衣的好料子”,筱燕秋孤芳自賞,將自己的全部寄託于嫦娥一角,認為別人的半點失誤都是對這個神聖角色的褻瀆。一次排練中,嫦娥B角口出惡言,筱燕秋用一杯開水潑向對方,由此結束了自己如日中天的舞臺生命。

 

20年後,《奔月》復排,20年間晨練不輟的筱燕秋終於找到了重返舞臺的機會。為此,她棄了腹中胎兒,與丈夫決裂,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已不復當年勇,變成了有瑕疵的嫦娥。在痛苦的掙扎中,她將舞臺讓給了年輕演員春來。

 

小説《青衣》自問世以來,先後被改編成電視劇、舞劇、贛劇等不同版本,此次是首次改編成京劇,因此也被稱為是“青衣”的回歸。

 

這部戲由江蘇大劇院原創自製,聯合南京市京劇團演出,由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張曼君執導,集結了編劇楊蓉、作曲吳小平、配器王嘯冰、唱腔設計尹曉東等重量級戲劇界大師。而在劇中扮演筱燕秋的是國家一級演員、梅派青衣李亦潔。

 

李亦潔9歲開始學青衣。對她而言,此次扮演“青衣”是本色出演,也像是對自己藝術生涯的一種回顧和沉思。“我學青衣到現在,已經有30多年的舞臺經驗。現在我站在舞臺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筱燕秋的心理過程。如果再早幾年,我可能還體會不到她內心的那種糾結。”李亦潔説。

 

儘管是本色出演,但這樣一部有別於傳統京劇的現代戲還是讓演員們有些水土不服。

 

“現代戲是最難做的。”李亦潔説,比如,傳統的京劇旦角都有水袖,她的一顰一笑都有一套固有的模式。但在現代戲裏,這些舉止就要生活化一些。所以演員有時候説,演起現代戲來連上場都不會了,在臺上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在哪,這對京劇演員是很大的課題。

 

“傳統戲裏,臺上就是一桌二椅,而《青衣》的燈光和舞美則更加豐富。”此次在劇中扮演春來的演員方沐蓉告訴記者。

 

“我們旦角演員唱傳統戲都是用小嗓,也就是假音,位置比較高,咬字也不一樣;而在排現代戲的時候就要用到本嗓。除此以外,在現代戲裏,我們在表演、身段、腳步和面部表情等各個方面都要更加生活化一點。”方沐蓉説,“現代戲是演人物,而不是演行當。”

 

熱愛京劇藝術的戲迷並不少,但觀眾群趨向高齡也是不爭的事實。為了讓更多年輕人走入劇場,愛上傳統京劇,體味到這一古老藝術表演形式的積澱和韻味,京劇也在不斷尋求創新。

 

“以前大家是聽戲,現在不僅要好聽,也要好看,所以我們這次在燈光、舞美、戲劇結構、音樂上都做了很多新的嘗試。以前,一個二胡和月琴,大家就能聽上一齣戲,但現在大家接觸的藝術類型多了,要求也高了。”李亦潔説。

 

“這次我們的音樂用了交響樂,因為它的高中低音可以配得很完美,觀眾也容易接受。等他們接觸了現代戲之後,再慢慢地引導他們去聽傳統戲。”李亦潔説。

 

這樣的努力打動了觀眾。《青衣》14日在台灣新北市首演,台下的許多觀眾淚眼婆娑地走出了劇場,有些甚至專程追到高雄再看一遍。

 

“《青衣》裏的人情、故事是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遇到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説,“這次我們透過戲劇,透過《青衣》來傳達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思想,呈現我們對生命的關懷,是兩岸一種很好的藝術交流。我們也期待今後每年都能有這樣的機會,讓兩岸在藝術文化上作進一步的交流。”

 

《青衣》是“吳韻漢風江蘇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共在台灣演出兩場。藝術節期間還展出了江蘇藝術家的數百幅精品書畫、攝影佳作等,帶領台灣民眾體驗江蘇人文風情之美。新華社高雄6月18日電(記者馬玉潔章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