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正道是滄桑——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30年回顧與展望
1987年10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台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發佈;同年底,兩岸同胞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交流交往大門開啟,涓涓細流匯聚成浩浩大潮,迄今30個年頭。
“兩岸一家親”,兩岸同胞始終是兩岸關係歷史的創造者、實踐者。大陸親人的熱切想念、深情呼喚,台灣老兵“回家去”的思親吶喊,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歸鄉後親人熱淚盈眶、緊密擁抱的一瞬間,成為最溫情、最感人的經典畫面,如今兩岸同胞交流川流不息,兩岸經濟合作碩果纍纍。祖國大陸始終是發展兩岸關係的真誠推動者、政策主張者。從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到江澤民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從胡錦濤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到習近平對臺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都體現了大陸領導人的強烈歷史擔當和巨大政治勇氣。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從“九二共識”的達成,到“汪辜會談”的舉辦;從2005年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60年以來首次會談,到2015年兩岸領導人66年以來首次會面,都凝聚著兩岸雙方深邃的政治智慧。兩岸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增進同胞福祉和親情,把民族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這是歷史潮流,是人心所向,沛然莫之能禦。
30年兩岸歷史長河一瞬,發人深省;30年兩岸交流波瀾壯闊,感人肺腑。為探尋歷史足跡,感受時代脈搏,聆聽同胞心聲,《兩岸關係》雜誌自2017年第6期開始,特開闢“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年”專欄,撫今追昔,向兩岸關係過往致敬;瞻望未來,對兩岸關係前途充滿希望。文章全文如下。
人間正道是滄桑
——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30年回顧與展望
本刊特約記者 李啟龍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著名詩人余光中的名篇《鄉愁》生動刻畫出了兩岸隔絕狀態下,跟隨蔣介石敗退到台灣的百萬去臺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眷屬壓抑心底的思鄉情懷。從1986年底開始,國民黨去臺老兵發起持續數月的請願活動,迫使台灣當局調整有關政策,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
198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公佈有關接待探親臺胞的辦法。1987年11月2日,第一批探親臺胞經香港來到大陸,兩岸長期隔絕狀態終於被打破了。30年來,兩岸關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回眸這段滄桑歷程,人們由衷地感受到,祖國大陸與時俱進的對臺方針政策,是推動兩岸關係前行的根本指引。兩岸同胞的交流往來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兩岸同胞將不斷增進心靈契合,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我國神聖領土台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的前景,已經進一步擺在我們面前”,發出了爭取兩岸和平統一的時代強音。
在毛澤東、周恩來關於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思想的基礎上,祖國大陸確立並逐步完善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進行了全力以赴的努力。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強調解決統一問題時,一定要考慮台灣的現實情況,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提出通過商談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儘快實現通航通郵,進行經濟交流。《告台灣同胞書》的發表標誌著解決台灣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981年9月30日,葉劍英委員長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闡述了爭取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後被稱為“葉九條”),建議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提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的主張;提出國家統一後,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提出“台灣當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葉九條”是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的深化與發展。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同志表示:九條方針“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首次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概念。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同志會見美籍華人學者時,進一步闡述了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構想(後被稱為“鄧六條”)。其要點是:1.解決台灣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2.不贊成台灣“完全自治”的提法。3.祖國統一後,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區所沒有而為自己所獨有的某些權力。4.和平統一不是大陸把台灣吃掉,也不能是台灣把大陸吃掉。5.實現統一的適當方式是舉行國共兩黨平等談判,而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6.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鄧六條”使“一國兩制”構想更加具體化、系統化。
1984年12月,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7年4月,中葡簽署《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一國兩制”構想從理論走向實踐。
從《告台灣同胞書》、“葉九條”、“鄧六條”到“一國兩制”構想,祖國大陸對臺方針政策的不斷發展,在台灣島內引起強烈反響,在這種情況下,祖國大陸充滿善意、誠意、富有靈活性的形象越來越突出。相較之下,台灣當局則顯得被動、保守、僵硬。這種形勢逼迫台灣當局思考如何調整其大陸政策。
祖國大陸對臺方針政策不斷豐富、發展的同時,方方面面的對臺工作也週密細緻、精彩紛呈,對爭取台灣民心發揮了巨大作用。1982年7月4日,廖承志副委員長髮表了致蔣經國先生的公開信,呼籲蔣經國從民族大義出發積極推進兩岸和平統一。信中説:“祖國和平統一,乃韆鞦功業”,“歲月不一,來日苦短,夜長夢多,時不我與。盼弟善為抉擇,未雨綢繆。‘寥廓海天,不歸何待?’”。這些話語點明,兩岸統一具有緊迫性,蔣經國先生對兩岸統一與否負有歷史責任。這封信雖以個人名義發表,實則代表大陸方面再度發出舉行和平統一談判的呼籲,産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
1986年5月3日,台灣“中華航空公司”機長王錫爵駕機飛抵廣州白雲機場降落,要求和家人團聚,震驚兩岸。中國共産黨圓滿解決了“華航事件”,是對臺當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的一次重大突破。1987年9月11日,台灣《自立晚報》2名記者繞道日本赴大陸採訪,這是38年來,台灣記者首次赴大陸採訪,中國共産黨給予了“非常熱烈的歡迎”。這次採訪對臺當局“三不”政策形成又一次重大衝擊,一時間,島內要求“三通”的呼聲更加高漲。
祖國大陸對臺方針政策展現了巨大誠意,各項具體工作也紮實得力,對台灣民眾,尤其是國民黨去臺老兵産生了重要影響,老兵們心底壓抑的思鄉之情爆發了。從1986年底開始,國民黨去臺老兵發起返鄉探親的請願運動。1987年5月2日,“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正式成立,6月28日,在台北主辦的“想回家,怎麼辦——打開海峽兩岸探親管道座談會”,到會者六七千人,盛況空前,老兵們一致希望臺當局儘快開放探親,結束民族悲劇。島內媒體寫道:“台灣社會要求與大陸交流的力量,如萬馬奔騰,沛然莫之能禦。”
“春風終解千層雪,碧海猶連兩岸心。”祖國大陸與時俱進的對臺方針政策和各項對臺工作具體實踐給台灣當局的隔絕政策形成巨大衝擊。老兵們“想家”的吶喊聞者動容。在這些因素合力的作用下, 1987年11月2日,第一批返鄉探親老兵終於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長達38年之久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了,兩岸關係從此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民間交流之門打開了,固然可喜可賀,但走好未來的路更加重要。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國際形勢和島內局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黨中央根據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台灣局勢和兩岸關係形勢,與時俱進,豐富和發展了對臺方針政策,推動兩岸關係攻堅克難、不斷前行。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同志發表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提出了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八項主張包含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主張,豐富和發展了中央對臺大政方針和主要政策。1.豐富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思想。2.提出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針對性。3.發展了兩岸談判的思想。正式提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創造性地提出分步驟談判,第一步先談“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4.賦予了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新的含義。5.深化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思想。6.表明瞭不贊成在國際場合進行領導人會晤的態度。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孕育于反“台獨”鬥爭尖銳之時,形成于兩岸關係實現重大轉折之際。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同志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發表講話,首次全面系統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其要點是:1.解決台灣問題的核心是實現祖國統一,目的是維護和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追求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實現祖國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應該把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政治基礎,把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作為重要途徑,把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鬥作為強大動力。3.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六點意見:(1)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2)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3)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4)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5)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6)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4.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豐富了國家統一理論,開創了對臺工作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站在國家發展全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根據國內外形勢和臺海形勢的發展變化,就對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闡釋了民族復興與兩岸前途的密切聯繫,樹立起共圓中國夢這麵糰結兩岸同胞共同奮鬥的精神旗幟;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豐富發展了國家和平統一理論;從國家發展戰略全局謀劃對臺工作,深化了在發展的基礎上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思想;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確道路,豐富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內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揭示了“九二共識”核心意涵對兩岸關係的重要意義;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倡導“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豐富了做台灣人民工作的思想內涵;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強了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指導對臺工作邁上新臺階,引領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
三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30年來,貫穿兩岸關係發展之路的主線始終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一定要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針對變幻花樣、興風作浪的“台獨”勢力及其活動,祖國大陸從政治、軍事、外交、輿論等方面開展了堅決的反“台獨”鬥爭,取得了重大勝利。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李登輝在分裂祖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1995年6月,李登輝以所謂私人名義竄訪美國,將分裂活動推向高潮。中國人民解放軍于1995年7月、8月、11月和1996年3月在台灣海峽和台灣附近海域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顯示了反分裂、反“台獨”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大陸方面對此展開了強有力的鬥爭。8、9月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接連舉行一系列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顯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巨大能力,沉重打擊了李登輝分裂勢力。台灣當局被迫表示不會依照“兩國論”修改“憲法”和法律。
2000年5月20日,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執政。2002年8月3日,公然拋出兩岸“一邊一國”的分裂主張;2003年9月,又提出要“催生台灣新憲法”的“台獨”時間表,企圖讓台灣成為“正常、完整的國家”。針對陳水扁“台獨”冒險,大陸方面開展了反對和遏制“台獨”活動的堅決鬥爭。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給“台獨”勢力以強大震懾。這部重要法律,充分體現了我們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主張,同時表明瞭全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2008年3月,台灣地區同時舉行臺當局領導人選舉和“入聯公投”,民進黨落敗,“入聯公投”遭否決,大陸方面反對和遏制陳水扁當局推動“法理台獨”的鬥爭取得決定性勝利。
2016年1月以來,台灣時局發生重大變化。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台灣政局變化而改變。”表示“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讓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針對島內“台獨”勢力形形色色的“去中國化”活動,大陸方面劃出了清晰的紅線。2016年1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大會上強調,“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發出了反“台獨”的最強音。
四
站在1987年,看兩岸關係未來,誰能想到會有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海峽論壇、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台灣農民創業園、卡式臺胞證,誰能想到會實現兩岸直航、兩岸媒體駐點採訪雙向化、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大陸學生赴臺就學、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誰能想到國臺辦與陸委會有朝一日建立起聯繫溝通機制,更有誰能想到兩岸領導人竟實現了會面……有太多太多的想不到,然而,在祖國大陸對臺方針政策指引下,這一切都實現了。
30年來,兩岸交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不斷擴大和深化,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格局,兩岸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有力推動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變化之大,真可謂天翻地覆慨而慷。
兩岸交流往來蓬勃發展,加深了同胞感情。2008年7月,大陸居民開始赴臺旅遊,實現兩岸人民往來新突破。2015年,兩岸人員往來達到985.61萬人次,創歷史新高。2016年,民進黨上臺執政,兩岸人員往來出現回落,但仍達到939.39萬人次。每年兩岸教育、文化、新聞、宗教等交流多的不可勝數。2015年,大陸赴臺交流項目達30704個;2016年,大陸赴臺交流項目達29302個。
兩岸同胞越走越親,書寫了血濃于水的感人篇章。2008年5月,汶川地震發生後,台灣同胞積極支援抗震救災,共捐款6.7億人民幣。2009年8月,大陸同胞為遭受“莫拉克”颱風襲擊的台灣同胞捐款9.8億人民幣,佔外界對臺捐款90%以上。
兩會協商取得重要成果,推動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20世紀90年代初,兩岸分別成立了各自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協會與臺海基會。1992年11月,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1993年4月舉行的“汪辜會談”邁出兩岸關係歷史性的重要一步。1998年舉行的“汪辜會晤”則開啟兩會政治對話。李登輝、陳水扁大搞“台獨”分裂活動,曾致使兩會中斷協商長達9年之久。2008年6月,兩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商談。2008年至2015年8月,兩會先後舉行了11次會談,簽署了23項協議,達成多項重要共識,拓展了兩岸交流合作領域,增進了兩岸同胞福祉,推動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
兩岸經濟合作擴大深化,取得突破性進展。1987年11月,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隨之發展起來。1988年7月7日,國務院公佈了《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1994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受到台灣工商界熱烈歡迎。至2016年,大陸累計批准臺商投資項目98815個,實際使用台資646.5億美元。2008年5月以來,兩岸經濟合作最重要的進展是,開始了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的進程。2010年6月,兩會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構建了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平臺,將兩岸經濟合作推向新階段。
國共兩黨建立互信,良性互動,産生了積極影響。30年來,國共兩黨關係發展得並不平順。2000年,連戰出任國民黨主席,拋棄了李登輝的分裂路線,積極尋求與中國共産黨改善關係。2005年4月,連戰應邀訪問大陸,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進行正式會談,共同發佈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確立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掀開了兩黨關係新的一頁。從此,國共兩黨保持高層交往對話,並共同舉辦了11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008年5月,國民黨執政後,兩黨關係、兩岸關係不斷鞏固和深化,2014年2月、6月,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實現互訪,建立起兩部門間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推動兩岸關係發展邁上新臺階。
兩岸領導人會面,意義重大。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鞏固和深化,促成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時機成熟了。2015年11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台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兩岸領導人跨越66年的首次會面,是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里程碑,對兩岸關係未來已經並將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五
30年彈指一揮間,回眸這段風雨歷程,展望兩岸關係未來,我們得到了寶貴的啟示。
(一)中央對臺方針政策鮮明的原則堅定性和與時俱進,是兩岸關係前進的不竭動力。30年來,祖國大陸始終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立場堅定,原則分明。始終堅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為臺海謀和平,為民眾謀福祉,為民族謀復興。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積極探索,靈活處變,對臺方針政策符合兩岸關係發展實際和兩岸民眾需求,牢牢把握了兩岸關係的主導權。
(二)和平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符合時代發展進步潮流,受到兩岸同胞普遍歡迎。2008年5月以來,兩岸同胞在經濟合作中擴大了共同利益,在文化交流中增強了精神紐帶,在直接往來中增進了彼此感情。反對“台獨”,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台灣社會主流民意,廣大台灣同胞已不同程度參與到和平發展的事業中來,兩岸經濟社會正在融合發展。
(三)中國夢是兩岸同胞之夢,國家統一是歷史必然。當前,儘管兩岸關係發展遭遇到挑戰,但我們有決心、有能力、有辦法排除干擾,維護兩岸同胞選擇的共同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根本上説,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與台灣同胞的命運緊密相連。在這個進程中,台灣同胞必不會缺席。台灣的前途繫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振興。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對臺大政方針,始終團結廣大台灣同胞一起奮鬥,就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祖國完全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