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意我創過真招百變川菜品文創
8月24日,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創體驗營行程過半。連日來,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回鍋肉等道地川菜與龍抄手、鐘水餃、酸辣粉等名小吃給台灣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前往四川旅遊學院的路上,來自台灣實踐大學的林昭辰就開始對“百變川菜品文創”主題活動表達出強烈的期待:“台灣有句話:‘吃飯皇帝大’,意思是吃是人間最重要的活動,天大的事也等吃飽了再説,而今天我們不只吃,還學如何做吃的!”
“吃貨文化”在兩岸交流中果然是屢試不爽,大家個個都喜笑顏開。烹飪專業作為四川旅遊學院的王牌專業,極受“吃貨”學子青睞。大家在通往教室的路上,就感覺到了強烈的“美食與吃貨”文化:“真的滿墻都是吃的啊!”
此外,教室的設計也極富“實操”特點。來自台灣政治大學的貝明哲説:“這跟台灣餐飲科的教室很不一樣,講臺從黑板換成了瓦斯爐、各式鍋具、刀具,沒有粉筆灰的味道。我坐在教室裏的椅子上時特別興奮,什麼類型的教室我都去過,就是沒去過這種的。”
中國烹飪大師李曉教授親自示範了經典川菜菜肴炒作。大家一邊仔細看李教授手法,一邊認真記筆記。台灣同學魏嘉萱、馮思妤則全程一直高舉著手機攝像。魏嘉萱説,台灣外婆也喜歡做宮保雞丁,借由這次機會,她可以帶著從四川學習到料理,回台灣與外婆一同做菜,創造屬於他們另類的祖孫情。馮思妤説,雖然自己不常做菜,但希望之後有時間可以細細研究老師的每一個小訣竅,讓自己的做菜功力更上一層樓。
李教授親自示範的麻婆豆腐、魚香裏脊、宮保雞丁、時蔬圓子湯新鮮出爐!同學們爭相品嘗大師作品。“我好想像《小當家》裏的李提督那樣拿著勺子端著盤子豪邁吞下。味道真的太讚了!”來自台灣大學的邱晏榆在品嘗後表示。
下午,大家在老師指點下進入實戰環節,以分組比拼廚藝的方式,挑戰宮保雞丁與麻婆豆腐兩道經典川菜,看看誰的川菜更“味道兇猛”。
大家帶上廚師帽,繫上圍裙,拿起炒勺,一個個儼然“大廚范”。不過老師一宣佈“action”,大家就紛紛露出“原形”了。
“鍋糊了、油還沒熱!”
“現放雞肉?不好醋已經倒進去了……”
“快來幫我,下一步怎麼炒?”
廚藝比拼現場20位川臺大學生正手忙腳亂的進行著人生中第一次宮保雞丁與麻婆豆腐的操作。火候,食材,調味……看師傅做起來爐火純青,但自己來做卻又很複雜,辣椒與麻椒的配比,煎炸翻炒的火候,一盤完美的麻婆豆腐與宮保雞丁的誕生,不知道背後要做多少次練習。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川菜宮保雞丁!”高雄樹德科技大學的張皓雲準備回到台灣給家人露一手廚藝,做一下麻婆豆腐和宮保雞丁,因為家人也很喜歡吃辣這兩道菜,再適合不過了。
台灣的馮思妤同學平時在家從沒做過菜,雖然聽了講課,還是只能給同組的四川同學打打下手。而全程認真聽講的台灣同學魏嘉萱雖然信心滿滿,在實際操作時卻也把勾芡的技巧弄混了。宮保雞丁和麻婆豆腐都需要勾芡,但兩個菜勾芡的手法卻大不一樣。聽了老師的再一次講解,魏嘉萱這一組的同學們才明白了過來。
“吃遍川菜品文創,得來全都要工夫。”和魏嘉萱同一組的台灣同學張凱程感慨地説。
最終由四川旅遊學院的三位烹飪大師組成點評天團,給大家的作品依次點評打分,廚藝比拼大賽落下帷幕。
川菜“一菜一味 百味百格”,正所謂“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沒有比親手炮一道川菜,更能體會何為“百變川菜”的精髓。從“不吃辣”到“有點適應”再到“無辣不歡”,台灣學生比自己想像中更融入蜀文化的氛圍,從此烙印上麻與辣的味道,在腦海的地圖中給四川做一個味覺定位,想必他日返回台灣,某天某一個街角傳來辣辣的味道,BINGO!那就是我們記憶深處最鮮活的四川。
此次“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化創意體驗營活動由國臺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和台灣《旺報》社主辦,持續到8月27日。活動期間,川臺學子一對一結成組合,前往竹編藝術之鄉眉山青神、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四川旅遊學院、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等地,讀四川、尋文創、找靈感,開展一系列文創主題活動。(四川省臺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