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暨香港、澳門的專家學者在京共話中華文化認同

編輯:左妍冰|2017-09-18 09:50:19|來源:中國台灣網

兩岸四地學者在京共話中華文化認同

 

“中華文化與一國兩制”學術對話論壇現場。(中華文化學院供圖,中國台灣網發) 

 

為紀念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成立20週年,“中華文化與一國兩制”學術對話論壇16日在京舉行。兩岸暨香港、澳門的專家學者以及中華文化學院學員400余人與會。中華文化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岳出席論壇,14位專家學者作為對話嘉賓,圍繞兩岸四地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問題展開對話。

 

本次論壇聚焦“中華文化與一國兩制”,旨在從凝聚“中華文化認同”的角度入手,探討“一國兩制”下兩岸四地需要共同堅持的“同”和可以包容的“異”,共議中華民族復興之道,推動海內外中華兒女基本政治文化共識的形成。

 

論壇分“中華文化與兩岸命運共同體”和“中華文化與港澳國家、民族認同的建構”上下兩個專場。

 

兩岸四地學者在京共話中華文化認同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中國台灣網 王鑫 攝)

 

兩岸四地學者在京共話中華文化認同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中華文化學院供圖,中國台灣網發)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發言時説,應該以“中華文化自信”與“中華民族自信”為主軸,大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加強兩岸民眾的精神紐帶,促進彼此心靈契合和社會融合。當前,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內涵,搞“文化台獨”“教育台獨”,我們務必提高警惕,以紮實的兩岸文化交流化解民進黨當局推動“去中國化”的“台獨”圖謀。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認為,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思想的重要內容。在中華文化共識的前提下,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和主要路徑。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兩大支柱:一是制止“台獨”,二是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

 

台北藝術大學教授辛意雲提出,“大一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義,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從全人類、全社會的立場上處理人類思想問題。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説,中華文化始終是台灣文化的本質特徵,不是哪個勢力在哪個時間就可以改變消滅的。中華文化作為維繫兩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紐帶,是“台獨”無法割斷的。“台獨”勢力企圖通過“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來達到分裂國家的目的,是不可能得逞的。

 

香港社會活動家、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表示,中華文化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我們能夠“古為今用”,將古老的文化價值觀融入現代社會,解決當代問題。中華文化也具有包容性,不同區域、不同民族長期相互借鑒、相互交融,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並對這種文化産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有了“多元一體”“求大同,存大異”的哲學襟懷。當前,香港應當經濟與文化雙翼齊飛,重視增強青年一代的中華文化認同。

 

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強世功認為,當今時代背景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應該從中華傳統文化的“和合”理念去進一步闡釋“一國兩制”。

 

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教授許昌認為,在港澳居民中建構國家認同觀念是比較複雜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對港澳歷史和現實的認知、意識形態的價值判斷、政治經濟社會利益的選擇取捨、法律制度的影響甚至個人情感等多重因素,因此要構建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國家民族認同,必須靠制度引導和保障。

 

與會專家圍繞三個核心問題,展開深度討論並形成基本共識:

 

一是“一國兩制”偉大創舉的文明根源和底蘊是歷經兩千多年執政實踐、制度建構和倫理教化的文化大一統觀念,它是中國國家與民族始終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文化基石;

 

二是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有意識,多元一體的整體觀、家國同構的社會觀、民為邦本的民本觀、中正仁和的倫理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堅守的價值底線,更是反獨促統、最大限度凝聚共識的文化支撐;

 

三是在全球化時代,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品格及其與西方文明相區別的獨特價值為國際社會看待和處理民族問題提供了有效借鑒,為優化全球治理秩序提供了中國經驗,更為構建全人類共同價值貢獻了中國智慧。

 

據悉,中華文化學院為紀念成立20週年,接下來還將舉辦“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等論壇,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屆時將發表主旨演講並進行交流對話。(中國台灣網9月16日北京訊 記者 張潔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