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籍代表盧麗安:愛台灣與愛大陸完全不矛盾

編輯:左妍冰|2017-10-18 15:27:13|來源:新華社

台灣省籍代表盧麗安:愛台灣與愛大陸完全不矛盾

10月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這是開幕會前,盧麗安代表接受採訪。 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盧麗安:

 

大家好,我是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的盧麗安。我研究英國文學和女性主義,我生長在寶島台灣,我以台灣的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愛台灣、愛大陸,就像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我回到大陸定居任教已經二十年了,在這二十年期間,我見證了大陸從過去時迅速地突變成未來時。從它軟實力、硬實力的迅速進步,我認識到執政黨是與時俱進的政黨。

 

作為一名高校黨員,我希望教出的學生能傳承、創新中華文化,能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大家可以一起為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油努力。謝謝!

 

台灣中天電視臺:

 

我的問題是提給盧麗安。我是台灣中天電視臺的記者。我剛剛聽到您説愛台灣,聽到您説閩南語覺得很親切。這次您當選中共黨代表在台灣引起很大的關注,因為您是唯一一位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黨代表,而不是臺商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不過同時也在台灣引起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些人説你當選了中共黨代表,你就會不愛台灣了。您作為中共黨代表,您覺得您可以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做出什麼貢獻呢?

 

盧麗安:

 

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現在當選中共黨代表是不是就不愛台灣了。這個問題很好笑。我還是中國的婦女代表。那怎麼辦呢?我先生怎麼辦呢?

 

再説到我是一名黨員,如何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我作為一名黨代表,台灣代表團有十名代表,我們聯繫了廣大的台灣同胞。

 

我當然也受到很多質疑,你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為什麼要加入中國共産黨呢?所以在這裡,首先請允許我誠摯地表達對家鄉台灣的感恩。因為台灣給我十分優秀的教育,讓我有國際視野。我留學的時候去研讀馬克思主義,研讀女性主義,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逆不道,對吧?是非常崇高的理想。

 

我從小很納悶,我的外公是生於長于日據時代,講閩南語,留學日本。但是,他偏偏就非常喜歡聽京戲。這個答案一直到最近這十幾年才出來。我外公在他70歲生日的時候寫了一本薄薄的自傳,他70歲的時候是1979年,裏面描述了他童年時代的生活非常困苦,描述了台灣光復同胞們是多麼的歡呼雀躍。他希望中華民族能夠站起來,他希望中國人民不要再遭受戰爭、動亂和苦難。

 

現在我明白我的外公他的祈願,他為後代、為子孫們許下的一個心願,其實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通過我在大陸二十年的生活,通過我閱讀歷史,通過我閱讀研習中國共産黨歷史,我有一句話跟大家分享,這句話就是,歷史無法選擇,但是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謝謝各位!

 

【相關報道】

 

這位十九大代表是土生土長的台灣高雄人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黨的十九大代表選舉工作已順利完成,共選舉産生2287名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

 

其中,有一位代表的身份受到關注:出生於台灣高雄的盧麗安獲選中共十九大代表。

 

在今年6月19日至21日召開的中國共産黨全國台灣省籍黨員代表會議上,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即“臺聯會”)會長盧麗安當選為台灣省出席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另外還有9名台灣省籍人士獲選十九大代表。只不過這9人是在大陸出生的“臺二代”,而盧麗安則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1997年與自己的先生赴復旦大學任教。

 

台灣省籍代表盧麗安:愛台灣與愛大陸完全不矛盾

 

盧麗安/圖片來自上海臺聯

 

陸將台灣融入民族復興藍圖,台灣何苦裹足不前?

 

上海政協機關報《聯合時報》曾在2015年11月24日刊登一篇盧麗安的人物專訪。

 

盧麗安於1968年出生於台灣高雄的一個小縣城,曾就讀于高雄女中,1990年畢業于台灣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後改名為英國語文學系),後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英國語文學系文學碩士;1999年獲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英國文學系文學哲學博士學位。1997年,盧麗安與家人定居上海;自2013年起任上海臺聯會會長一職,同時擔任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英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盧麗安在採訪中娓娓道來自己定居上海的緣由。她稱,在英國唸書時,結識在愛丁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先生,兩人交往後“裸婚”。盧麗安的先生是“上海籍臺胞”。

 

盧麗安表示,上海是公公的故鄉,回到上海是先生的心願,也是兩人的共同選擇。盧麗安夫婦1997年接受國家人事部的安排,以“返國定居專家”到復旦大學任教,“我們想一起回到祖國大陸,擁抱這片大好河山,都改革開放了,為什麼不敢來,不能來?”

 

台灣省籍代表盧麗安:愛台灣與愛大陸完全不矛盾

 

截圖來自上海政協《聯合時報》

 

在談到海外留學經歷時,盧麗安感慨地説:“那幾年中我收穫了很多:有學識、有友誼、有眼界,也有愛情。”但最重要的是,留學經驗激發了自己對民族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深刻思考,“我是誰?我是台灣人,更是中國人。”

 

提起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感受,盧麗安則稱,“高雄是我的家鄉,但我早早離開了那裏,回家探親會近鄉情怯啊!而上海于我原是異鄉,現在卻已成了第二故鄉。”她説,高雄是一個很“生猛”、充滿草根豪氣的城市,每天都能看到許許多多人騎著機車奔波生計,這種踏實肯幹的性格和老上海的風情有幾分神似,“但上海見過的世面大多了,這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西方的藝術、文化、建築、制度……都在這裡留下了印記。如果把高雄比作一道家常菜,那上海看似是擺盤精緻的西餐,但其實擺脫不掉同樣講究實惠的特點。”

 

當談到兩岸關係時,盧麗安真誠地表示,“我不是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我説不出兩岸走向的理論或分析。但是,我的家族歷史與自己的成長經歷讓我堅信:和平發展一定是兩岸關係的主要走勢,這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聲。”她認為,只有尋找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尋找兩岸共有的歷史記憶,才能重構兩岸一直以來絲縷相纏的血脈聯繫。“兩岸是命運共同體,大陸熱切歡迎台灣融入民族復興的藍圖,台灣何苦裹足不前?”

 

台灣“中央社”報道稱,盧麗安在上海很活躍,由於畢業于台灣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是政治大學上海校友會的固定班底;今年9月初,政治大學上海校友會年會,盧麗安一如既往到場與學弟學妹同樂,並被安排在主桌。

 

 

另據“中央社”10月5日消息,臺陸委會主委張小月當天出席海基會在高雄舉辦的“2017大陸臺商中秋節座談聯誼活動”時向媒體稱,盧麗安的確在台灣出生,但已取得中國大陸身份,陸委會對此表示尊重。

 

當被記者問及是否擔心愈來愈多臺商或學者放棄台灣身份加入大陸時,張小月則宣稱,“我們一點都不擔心,我們對台灣非常有信心。”

 

此外,有臺媒問北京、上海、廣州臺商協會會長均未出席本次活動一事,張小月僅回應道,“這次來參加的臺商非常踴躍,約有220位。”

 

在本次臺商中秋活動中,海基會董事長田茂弘為了拉臺商回臺投資甚至無端指責大陸債務、資金外流問題嚴重、房地産泡沫化,並稱兩岸産業競爭發展,能互補的地方很多,希望臺商能想辦法回臺投資。

 

自民進黨政府上臺後,臺當局頻頻阻止臺商、退休公職人員等台灣同胞前往大陸,甚至有關機構強行臺商不得參與大陸活動,對此國臺辦發言人曾多次強調,很多呼聲反映了海外臺商對台灣當局這樣的做法強烈不滿,臺當局的這些動作與兩岸同胞希望兩岸加強交流合作的共同願望和實際需求是背道而馳的,也是不得人心的。

 

至於陸委會主委張小月等臺當局高層官員的言論,國臺辦發言人也曾回應,台灣方面有些人的這種説法顯然是出於一個立場和心態的問題,如果能夠轉變這個立場,心態一變,天地就會更寬。只要能夠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就可以攜手合作共謀發展,共享發展的機遇,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這才是兩岸中國人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