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香港共同成長”——麵館主人盧姐27載的堅持與守望

編輯:母曼曄|2017-11-20 11:13:16|來源:新華社

位於香港銅鑼灣軒尼詩道及羅素街之間的登龍街為區內著名美食街之一。短短的街巷雲集了多家拉麵店,多為日本品牌,而在一家專做山西傳統刀削麵的小店門前,從中午到晚上都有顧客排隊光顧,這讓它在外國餐廳遍地的登龍街上顯得尤為亮眼。

 

記者近日傍晚走進這家麵館,能容納數十個座位的店舖已經座無虛席。幾乎每位顧客的餐桌上都擺放著一碗熱氣騰騰、香味濃郁、由砂鍋盛裝的湯麵,或手搟或刀削或拉麵,人們津津有味地品嘗著,咀嚼著,回味著。

 

“砂鍋、中藥材、刀削麵,是我們店的主打,我把它們稱為‘中國三大至寶’。”店老闆盧姐正熱心招呼著顧客,向人們講解這其中的門道:砂鍋中不含對人體有害的元素,同時導熱速度慢,可以使肉爛,令湯汁鮮美;廣東人喜歡煲湯,在湯中加上各味中藥材,用來滋補身體;麵條助消化,養胃氣,有益健康。

 

對於麵食行業,盧姐一幹就是近30年,由原來一個20平方米的小店發展到現在的6家店面,遍及沙田、荃灣、尖東、灣仔等多個區域。

 

盧姐1965年出生於浙江,1979年隨家人到香港生活,此後的10年間都在幫人打工。後來,不甘平庸的她萌生了自己做生意的想法。1989年,她到內地發現山西刀削麵在各地很受歡迎,香港卻沒有這樣的傳統麵館。她嗅到了商機,於是東拼西湊借了2000元人民幣,到內地學做面點,學成後回到香港,開了一家只有3張臺的小麵館。

 

“當時香港沒有刀削麵和拉麵,所以小店一開張,很受歡迎,經常是滿滿噹噹。做了幾個月後,到食環署領了牌照,這下可以安心做生意了。”盧姐回憶説。

 

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1999年,盧姐花費100多萬港元到中環租了一家店面,不料防水工程沒做好,剛開業沒多久就出現漏水情況,並嚴重影響到附近商戶,還差點打起官司來。後來,她用了兩年時間才將附近商戶店舖修繕如初。

 

考慮到地租和員工工資問題,盧姐將中環的店面關閉後,緊接著又到灣仔道開了一個新店。因為地理位置不佳,又臨近寫字樓,導致店舖中午客人多,晚上卻很冷清。由於盧姐與房東簽了三年死約,只能不賺不賠地幹了三年。

 

“那幾年走得很苦,辛辛苦苦攢下來的積蓄全用光了。但也正是那段艱苦的歲月讓我明白,做人不能急功近利,應該放慢腳步。”盧姐説,在休整了幾年後,向親戚借來60萬港元,便有了這家位於登龍街的“麵館皇”。

 

2015年,盧姐對經營模式進行了改變,在沙田開通中央配送服務,由師傅在中央廚房做好配菜,然後配送到不同分店,可以提高效率,將産品和服務標準化。

 

一路走來,顧客和親友給了盧姐很多正能量。“整條登龍街都是日本拉麵,你這家中國面做得這麼出色,好食又慳錢(省錢)。”很多顧客都這樣鼓勵盧姐,還有不少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建議盧姐到各學校附近開設分店。

 

“作為一個內地人,能在香港立足,我很感恩。麵店生意讓我擁有了安穩生活,供房子、贍養老人、照顧店員、送孩子出國讀書……我把麵店當作一份事業,成果由所有人去分享。”盧大姐擁有最樸實的念頭,就是幫助更多的弱勢群體,回饋社會。

 

在盧姐的團隊中,平均每10位員工中就有7個是工作時間超過10年的。2016年,特區政府授予盧姐“家庭友善僱主”稱號,表彰她重視家庭友善精神,讓僱員在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鞏固親密和睦的家庭關係。

 

在香港生活了近40年的盧姐談起未來展望時表示:“這麼多年來我都是與香港共同成長,我的麵店一定會和香港的明天一樣,更加美好燦爛。我會繼續用心做好面,希望5年之內能在香港開25家連鎖店。”(新華社香港電 記者丁梓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