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經濟合作成果符合兩岸同胞利益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走上和平發展道路。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上,臺海局勢安定祥和,兩岸關係穩定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符合民族、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與時代要求。
一、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基本實現
祖國大陸1979年倡議、兩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得以實現。2008年,兩岸週末包機如期實施,實現了兩岸同胞期盼已久的直接通航、通郵。2009年,兩岸實現定期航班;6月,台灣當局開放祖國大陸企業赴臺投資,“陸資入島”正式啟動,兩岸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正常交流使兩岸經濟聯繫更加密切,便利了兩岸民眾往來,提高了兩岸産業合作效率,兩岸經濟合作更加緊密,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兩岸人員往來基本實現了正常的雙向交流,旅遊成為兩岸人員往來主渠道。2008年,台灣開放祖國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2010年,祖國大陸全面開放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赴臺團隊旅遊;2011年,正式實施祖國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個人遊,截至2015年,祖國大陸赴臺個人遊開放城市達到47個。兩岸旅遊交流合作實現互利雙贏。祖國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入境旅遊市場,台灣是祖國大陸第三大入境旅遊市場,兩岸已形成互為重要客源市場的穩定格局。
兩岸金融監管部門簽署一系列協議和備忘錄,使屬於特許經營行業的兩岸金融業交流與合作可以正常開展。2009年,兩岸簽署金融合作協議,兩岸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監管機構分別簽署監管合作備忘錄,兩岸金融監管機構據此建立監管合作機制。2012年,兩岸簽署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有利於降低兩岸民眾和企業的匯兌成本和匯率風險,促進兩岸投資貿易更為便利,進一步深化和擴大兩岸經濟合作。
二、兩岸經濟關係制度化取得突破
兩岸“兩會”自2008年恢復協商以來,至今已經舉行11次會談,針對兩岸交流中的制度性問題,簽署了23項協議。這些協議搭建起兩岸和平穩定與經濟互利的橋梁,使兩岸關係進入66年來最為和平穩定、百姓獲得政策紅利最多的一個階段。
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聯繫溝通機制有效運行,為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發揮重要作用。2014年2月,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與台灣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鬱琦在南京會面,這是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第一次正式會面並交換意見。國臺辦和台灣大陸事務主管部門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有利於雙方加強溝通、增進了解、深化互信,推動妥善處理和解決兩岸交往中、特別是兩岸經濟合作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2015年,兩岸熱線正式啟用,迄今共通話4次。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實現了66年來的首次會面,兩岸政治交往取得歷史性突破,更為兩岸經濟關係制度化夯實基礎。
三、兩岸經濟關係自由化有所推進
2010年,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了兩岸經濟往來自由化的目標,構建了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平臺。這是兩岸遵循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結合兩岸經濟發展現狀和特點,按照平等互惠原則簽署的經濟合作協議,旨在逐步減少或消除彼此間的貿易和投資障礙,創造公平的貿易與投資環境,進一步增進雙方的貿易與投資關係,建立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繁榮與發展的合作機制。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協議取得重要成果,充分體現了兩岸政治互信對兩岸經濟關係自由化的基礎性作用。隨後,雙方又簽署了兩岸投資保護與促進協議、兩岸海關合作協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未簽署的兩岸貨貿和爭端解決協議商談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進展。2011年,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作為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下的執行與磋商機構成立,起到兩岸深化經濟合作重要平臺的作用。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産業合作工作小組下設汽車、無線城市、冷鏈物流、顯示産業、LED照明、紡織、醫藥、電子商務等8個産業分組,推進試點項目和重大項目合作。2011年以來,台灣早收清單項下貨品對祖國大陸出口值逐年增加,出口成長率均大幅高於整體貨物出口成長率。
兩岸在海關合作、産業合作、中小企業合作、經貿社團互設辦事機構、青年創業等方面也成果豐富。2015年,兩岸海關電子信息交換系統上線運行,兩岸貨物通關效率大幅提高,兩岸産業合作進一步深化。兩岸企業家峰會7個産業合作推進小組在各自領域取得積極進展,産業合作試點項目取得新成果。兩岸信息産業和技術標準論壇迄今在9個産業領域達成288項共識,發表31項兩岸共通標準。兩岸農業合作不斷深化,進一步推動台灣農漁産品進入祖國大陸市場,台灣農民創業園的設立有助於進一步完善創業平臺建設。擴大開放台灣居民在祖國大陸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設立了2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推動有條件的國企、民企和臺企為台灣青年實習、就業提供崗位。
四、兩岸經濟關係緊密化不斷深化
8年來,兩岸貿易投資平穩發展,經濟合作持續開展,兩岸經濟相互依賴不斷深化。兩岸年貿易額由1200多億美元升至近2000億美元。兩岸人員往來迅速擴大,總量由不到500萬人次升至近1000萬人次。實施台灣同胞來往祖國大陸免簽注和卡式臺胞證,使兩岸人員往來更加方便。
兩岸經濟關係日益緊密對台灣經濟有顯著的正面作用。首先是有力支持了台灣經濟增長。台灣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外貿依賴度高達120%,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均來自對外貿易順差,如果沒有兩岸經貿往來,8年來台灣外貿將缺少7344億美元貿易順差,由當前累計2477億美元貿易順差變為4867億美元貿易逆差。即使考慮貿易轉移效果,沒有這7000多億美元貿易順差,台灣經濟發展與島內就業狀況將遠遠達不到目前水準。
其次是直接和間接強化了台灣經濟潛力。兩岸經濟關係緊密化,使台灣企業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祖國大陸的市場、人才和資金從事企業轉型和升級,對於台灣企業的規模成長和市場擴張直接起到重要支撐。更重要的是,兩岸經濟關係日趨緊密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使得不少國家願意和台灣加深貿易關係,提供技術支持與深化策略合作,間接提升了台灣企業和台灣經濟的競爭力。
最後是保障和擴大了台灣經濟福利。8年間,開放祖國大陸游客赴臺及開放陸生赴臺就讀,帶動了兩岸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不斷擴大,促進了兩岸經濟社會共同進步。開放祖國大陸企業赴臺投資及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帶動了島內就業和消費。在相關協議保障下,島內民眾的食品安全、人身安全、金融安全、核電安全、知識産權、防災防疫等生産生活條件均可得到提高和改善。廈金海纜與福(州)淡(水)海纜,以及福建向金門地區供水工程正式開通或開工,方便了台灣金門與淡水民眾的生産生活。
今天的局面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國民黨執政8年之所以能夠取得上述豐碩成果,與兩岸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建立起善意互動密不可分。一旦“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不復存在,兩岸勢將由善意互動回到衝突動蕩狀態,對兩岸尤其是台灣來説有害無益。祖國大陸對臺方針政策不會改變,民進黨當局要承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維持兩岸現狀,就應該接受“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只有做到這一點,兩岸關係的前景才是光明的,兩岸同胞也才能分享更多和平發展的紅利與成果。(作者:朱磊,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