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冷對抗 民間熱交流----2017年兩岸關係回顧
2017年兩岸關係的特點在高政治層次上兼具“冷和平”和“冷對抗”的特點,而在經濟、文化和社會方面,則出現了深度交流、融合發展的新趨勢。島內民眾對民進黨執政績效日益不滿,台灣認同出現了下降跡象。台灣當局力圖拉近臺美、臺日關係,但在國際社會上陷於更加孤立的地位。
8月29日,第十二屆臺商論壇在江蘇省淮安市開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鄭柵潔致辭時説,當前,兩岸經貿合作已經密不可分,同心發展才是大勢所趨。(新華網圖片)
2017開年,蔡英文取消行之有年的元旦祝詞,其在年終記者會有關兩岸問題的談話,比2016年5月20日“就職演説”和“雙十講話”明顯退步,不再重復“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以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多少含有“一中”意味的模糊表述,重彈不屈服、不對抗的老調。在2017年5月初接受東南亞媒體採訪時,蔡更直接用“中國”指涉大陸。在接受《聯合報》採訪時,提出大陸應該思考兩岸的新情勢,兩岸以善意共同解答新問卷,發展出結構性合作關係的新模式。
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參加5月19日的記者會時辯稱“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你説不是國際關係,人家就説是國內關係,你説不是國內關係,人家就説是國際關係,所以不要陷入兩分法”。張小月還説,蔡英文在接受專訪用英語講“中國”,不代表兩岸政策改變;“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説是有深意的説法云云。
蔡張一直不改的就是仍然以模糊説法包裝“九二共識”內容的老套路。
由於台灣當局拒不明確接受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兩會協商談判機制與國臺辦、陸委會聯繫溝通機制繼續停擺,導致兩會無法簽署新的交流協議,及時處理兩岸交流中衍生的問題(例如李明哲案),難免影響兩岸民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但2017年兩岸經濟貿易的增長在數字表現上還不錯。台灣是大陸第二大外資來源地,大陸則是台灣最大的島外投資目的地。大陸對台灣青年前來求學、求職和創業的政策力度加強,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有了明顯的進展。
隨著內地與香港、澳門地區聯繫的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人員往來的日益密切,大陸近日出臺《關於在內地(大陸)就業的港澳臺同胞享有住房公積金待遇有關問題的意見》。《意見》規定,在內地(大陸)就業的港澳臺同胞,均可按照《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和相關政策的規定繳存住房公積金。(人民網圖片)
2016年,大陸居民赴臺人數由2015年的436萬人次減少為361萬人次,2017年有所回升。兩岸貿易及其佔台灣對外貿易的比重近年有所下降。不過,2017年1到9月,大陸與台灣貿易額為1413.5億美元,同比上升11.1%。其中,大陸對台灣出口為315.6億美元,同比上升8.8%;自台灣進口為1097.8億美元,同比上升11.8%。
(資料圖片)
臺商進入大陸的投資近年也有所增加。2017 年1到9月,大陸共批准臺商投資項目2651個,同比下降2.4%;實際使用台資金額14.1億美元,同比下降9.0%。但若涵蓋通過英屬維爾京、開曼群島、薩摩亞、毛里求斯和巴巴多斯等自由港的第三地轉投資,大陸實際使用台資金額38.3億美元,同比增長37.0%。
蔡英文上臺後的施政績效與多數民意存在明顯的落差,出現巨大的“民主赤字”。從在勞工“一例一休”問題上的拍板定案,到以退休金改革污名化軍公教人員,從五大創新産業的倡導到基礎建設前瞻計劃強勢推出,屢屢反映出蔡當局的政策失誤。
根據TVBS在2017年中的民調數據,對於蔡英文就任一年來的施政表現,台灣民眾滿意度為28%,不滿意度為56%,明顯低於前幾位新選舉産生的領導人的主政週年滿意度,包括李登輝(37%)、陳水扁(41%)和馬英九(38%)。對蔡英文的信任度問題,有44%的受訪者表示信任,45%不信任。52%的受訪者對蔡英文未來施政表現沒有信心,表示有信心的比例只有40%。在兩岸關係處理上,有52%的受訪者不滿意,34%滿意;對於新南向政策的推動,滿意者佔31%,不滿意者佔41%;而對於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推動,42%的民眾不滿意,滿意的只有26%。高達62%的受訪者不滿意蔡英文當局在政策溝通上的表現,明顯高於表示滿意的28%。TVBS的民調數字顯示,對蔡英文滿意度由其上任一個月時的47%之高點,下滑至就職半年時的26%,一年內下滑21%。20-29歲年輕族群對蔡英文的滿意度雖然仍有40%,但低於不滿意度(43%)。
(資料圖片)
政黨傾向方面,民進黨認同者滿意度由就職一個月時的79%下滑到62%。中立民眾的滿意度由37%下滑到17%,不滿意度則由11%上升到64%。 針對蔡英文上任以來推動的各項新政策,民調顯示,認為蔡英文總體政策走向正確的比例,由就職時的56%逐漸下滑到一週年時的38%;而認為走向錯誤的比例則由就職時的8%增加到目前的36%。其他民調機構的數字也反映了蔡英文當局的滿意度急劇下降的大趨勢。
導致蔡英文民調明顯下降的原因很多,其中深綠人士不滿她未能積極推動“台獨”;泛藍和中間選民則是因為她不能妥善處理兩岸關係。雖然民意對民進黨當局的支持度持續下降沒有馬上轉化為對國民黨支持度的上升,但民眾對兩黨政黨認同度的差距相應縮小,以及島內持台灣認同的比例有所下降,持重疊認同的比例有所上升,反映了島內兩種政治傾向的升降過程與政黨輪替的微妙關係。根據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民調報告,在李登輝執政中後期和馬英九執政的大部分時期(2008-2014),台灣認同的比例急劇上升;而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和馬英九執政末期以及民進黨第二次執政時期(2014年底以來),台灣認同的比例反而下降。這一吊詭的現象反映了島內民意對執政黨政策取向“反其道而行之”的牽制功能。
在2017年5月20日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中,吳敦義在第一輪投票中就獲得過半選票,得票率52.24%,謀求連任的洪秀柱的得票率19.20%,郝龍斌16.03%,其餘三位候選人的得票率合計11.18%。在國民黨氣勢不好的情況下,黨主席選舉出現多人激烈競爭的局面,未必是一件壞事,反而説明國民黨還有可為之處,也意味著國民黨內選舉競爭的常態化。
回頭看來,2016年國民黨在洪秀柱的領導下偏向“深藍”路線,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當一個政黨處於敗選後的頹勢,缺乏可以分配的足夠資源,只能依靠其基本支持者,加強政黨的凝聚力。這跟民進黨在2008年大敗之後走街頭路線,出現所謂“暴力小英”亂象,有幾分相似。但隨著選舉政治空窗期的逝去,黨內公職人員勢必要求回歸中間路線,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洪秀柱和吳敦義的不同政策取向,不僅僅是個人因素使然,而且還折射出國民黨在不同時期的政治需求。
與此同時,政治色彩偏綠的無黨籍台北市長柯文哲于6月間再次訪問上海,為低迷的兩岸政治氣氛增添了一些活力,使國、民兩黨處於相對尷尬的境地,表現在民進黨和部分“獨派”人士的強烈反彈以及國民黨新任黨主席吳敦義對雙城論壇的拒不評論。隨著“英派”政治光環的褪色,民進黨內“新係”和“非新係”對2018年和2020年兩場選舉的卡位之爭漸趨激烈。2017年11月慶富公司承包獵雷艦製造弊案的爆發,反映了民進黨內政治人物爭奪高雄市長候選人的激烈程度。2017年歲末,台灣檢調單位以涉及違反“國家安全”為由,將新黨發言人王炳中等人強制帶走約談,引起新黨、國民黨等泛藍政黨的不滿和抗議,社會上出現“綠色恐怖”的疑慮。
2017年台灣在國際社會更為孤立。繼聖多美·普林西比于2016年12月與臺“斷交”後,斐濟等台灣的“非邦交國”減少或中斷了與台灣的非官方往來。巴拿馬也于2017年6月與臺“斷交”。台灣衛生部門未能獲邀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和國際刑警組織的活動。台灣議題在中美領袖的高峰會中處於邊緣化的狀態。由於兩岸在政治上持續緊張,出現部分“武統”的聲音,大陸軍機和軍艦多次繞臺,震懾島內的分裂勢力。但這並不影響民間社會在經濟和文化上持續交往。
由《旺報》主辦的“第二屆兩岸青年創業論壇”20日在台北舉行。論壇聚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兩岸青年共同討論未來融合與發展(中國台灣網圖片)
正如中共19大報告所強調的,“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基礎上,與台灣政黨和團體交往、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的基礎,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仍將是今後一段時期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林岡撰稿,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