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區域協調發展將現點圈線塊聯動

編輯:白宇坤|2017-12-28 09:50:25|來源:經濟參考報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做出全面部署。會議強調,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準大體相當。並提出,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改善生産生活條件。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推動高品質發展。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時代下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含義進行了明確。“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實際上就是城市群的健康發展問題。提高城市群的品質,重點是推進大中小城市網絡化建設,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他説。

 

當前,城市群、都市圈正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全球區域經濟競爭,已演繹為城市群的競爭。

 

會議對三大區域發展戰略做出明確部署。京津冀方面,會議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保持合理的職業結構,高起點、高品質編制好雄安新區規劃。

 

今年是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近期目標的關鍵節點,京津冀三地共同制定《關於加強京津冀産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建設的意見》。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伯正表示,增強北京新“兩翼”高端産業吸引力,是平臺的主要發展方向。“緊緊圍繞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功能定位,嚴控中低端産業發展,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資源要素,打造創新産業集群,促進産城融合、職住平衡。其中,城市副中心主要圍繞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轉移,大力發展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科技創新等主導産業。河北雄安新區重點發展高端高新産業,打造創新高地和科技新城。”

 

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二處處長朱文治表示,雄安新區的産業佈局,強化“一盤棋”的思路,提高産業轉入門檻,禁止佈局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同時搞好産業深度對接,“高水準高標準編制新區規劃,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保護好生態環境,努力將雄安新區建設成為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範區、開放發展先行區,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據悉,北京市將充分發揮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作用,促進區域創新鏈、産業鏈、資源鏈、政策鏈深度融合。“北京市將引導創新資源在京津交通沿線主要城鎮集聚發展,打造科技研發轉化、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帶,推進節能環保等創新資源向天津寶坻等區域集聚,打造沿海産業帶,支持天津建設産業創新中心和現代研發成果轉化基地。充分發揮中關村、濱海兩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優勢,對接河北要素成本比較優勢和承接産業轉型升級需求,支持河北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驗區。”劉伯正説。

 

長江經濟帶方面,會議指出,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

 

據了解,長江經濟帶將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支撐,以南京、南通、鎮江、揚州、蕪湖、安慶、九江、黃石、鄂州、咸寧、岳陽、荊州、宜昌、萬州、涪陵、江津、瀘州、宜賓等沿江城市為重要節點,引導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和以內需為主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向中上游有序轉移,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鬱鴻勝表示,在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背景下,長三角城市群的佈局,需圍繞産業結構調整當中的産業發展線和黃金水道戰略産業調整的生命線。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表示,長江經濟帶有效地溝通了九省二市,包括了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它有效地把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平衡起來,解決了發展中的瓶頸,對未來該地區可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將成為2018年的區域發展重點。會議指出,科學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正證券宏觀分析師任澤平表示,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形成北有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有長江經濟帶、南有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除了上述三大區域,其他地方也已從單個城市的發展轉向區域整體發展戰略。近日,寧夏宣佈將打造以銀川市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石嘴山市、吳忠市和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協同發展的銀川都市圈,旨在打破行政區劃藩籬,提高産業集聚與關聯度,促進城市間功能互補,降低生産生活成本,提升區域綜合實力和競爭優勢。根據銀川都市圈的建設目標,到2022年,都市圈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體系將基本形成,産業集聚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産業集群和産業集聚區。

 

相關人士表示,銀川都市圈將集聚寧夏全區80%以上的地區生産總值和58%以上的人口,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7%以上。到2030年,銀川都市圈將建成綠色、創新、智慧、宜居的現代都市圈。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表示,由於經濟機制的變化、動能轉換的加速、科技創新水準的提高、信息化的推進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地區間超地理連接的經濟融合或跨區域經濟合作日益成為重要發展形態。

 

“未來要著眼于分類指導和一體聯動、重點引領和全面發展有機結合,推動形成點、圈、線、塊協調聯動,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形成新格局。”范恒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