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臺媒初“登陸” 陳國祥指“催化兩岸交流”
2017年底,在陳國祥位於台北市復興南路的新辦公室,窗外不遠便是101大樓等台北東區的摩登寫字樓。離開中央社董事長一職不到半年,這位資深媒體人出任一家文化公司總顧問,老驥仍有千里志向要延續。
近日,中央社前董事長陳國祥在位於台北市復興南路的新辦公室內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他認為,建構可覆蓋兩岸及港澳乃至全球華人的新媒體平臺,這個時代已經到來。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遙想30年前,陳國祥任總編輯的《自立晚報》,派遣記者李永得和徐璐繞道東京,為兩岸新聞交流破冰。當年9月15日,李、徐抵達北京,時任中國新聞社港澳臺部主任陳佐洱到機場接機,一句“歡迎,歡迎。等你們38年了”讓當事人銘記至今。
那一年7月,國民黨當局宣佈解除戒嚴體制,台灣民間尤其新聞界猜測,開放老兵探親為期不遠。兩岸關係或將有重大改觀,不止一家台灣媒體有志“搶跑”。
憶當年,陳國祥告訴中新社記者,報社曾考慮三個方案,最終採取的是第三方案:向當局“新聞局”登記後前往東京採訪,此後再向大陸駐日使館提出採訪申請。
近日,中央社前董事長陳國祥在位於台北市復興南路的新辦公室內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他再次講述30年前,作為《自立晚報》總編輯時參與李永德、徐璐兩名記者赴大陸的採訪細節,以及記者回臺後的後續影響。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9月11日上午,報社社長吳豐山陪同李永得、徐璐到松山機場,目送航班起飛後撥電話通知守在報社的陳國祥——將備好的“登陸”採訪新聞稿上版;下午,報紙第三版登出的消息引發全臺轟動。
彼時,當局曾一再要求《自立晚報》召回記者,但“我們已經跟外界宣佈將派記者到對岸採訪,如果召回,這是很丟人的事情。”
抵達東京後的李、徐二人很快收到“採訪已獲批准”的肯定答覆。“大陸方面明快地答應了。據説,採訪是經過鄧小平親自同意的,並安排中新社接待。”在陳國祥事後看來,中新社一直以來作為面向港澳臺同胞和世界華人的媒體,很適合擔任這次採訪的陸方接待工作。
9月15日淩晨抵達北京後的十余天時間裏,2名受到全球矚目的台灣記者先後到訪北京、廣州、廈門等地。
據了解,李、徐順利專訪駕機返大陸的黃植誠等敏感人物,探訪南京中山陵、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相關報道受到台灣社會廣泛重視。每天,通過酒店裏的國際傳真,一篇篇稿件發往《自立晚報》日本分社、再傳回台北,《自立晚報》一時洛陽紙貴。
陳國祥還透露,李永得在杭州採訪時得知妻子懷孕的消息,為女兒起名“李杭”。
回臺後,台北地檢署提告吳豐山、李永得,指李、徐二人出境採訪“登錄不實”,即申請地點與實際採訪地點不符。陳國祥回憶,吳、李為自己辯護的理由,是根據台灣地區憲制性規定,到大陸並非“出國”,不“出國”採訪則不需要向當局報備。最終,案件不了了之。
儘管發生多種曲折,首次台灣媒體“登陸”開啟了新聞交流之勢;此後臺媒爭先恐後“西進”,不久後,當局正式開放老兵返鄉探親。陳國祥説,兩岸來往是歷史的必然,媒體首次“登陸”採訪對後來的交流則起到了催化效果,並加快進程使其波瀾壯闊。
如今在民進黨行政團隊任職的李永得今年與陳國祥碰面時曾提及,1987年推動的兩岸新聞交流,希望持續地推進。
30年後,新聞資訊流動和過去全然不同。多年來活躍于台灣主流報社、通訊社,陳國祥切身感受這期間的起伏、脈動。他認為,當前,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掌握信息,媒體人應打破舊思維,透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載體,將龐雜信息轉化成有用的新聞,才是關鍵。
今年秋天以來,他更頻繁來往于兩岸之間,主因是女兒在9月考入北京清華大學。這名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的優秀畢業生,一舉獲得香港、北京多所頂尖大學錄取通知書,反復權衡後選定北京清華。女兒告訴父親,北京清華與台灣的大學環境有很大區別,老師、學生素質高,競爭氛圍相當激烈,第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活體驗非常充實。
聊到自己的下一步,陳國祥坦言,如有機會,仍希望成為一個好的媒體人,“這還是我最擅長、有興趣、有熱情的工作”。
“建構可覆蓋兩岸及港澳乃至全球華人的新媒體平臺,這個時代已經到來。”他説,中華民族正在復興、壯大,各領域、區域的華人缺乏優質的溝通渠道,創辦這樣的媒體有必要,“我也在尋求這種可能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