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金融科技創新和風險防控中謀求平衡

編輯:母曼曄|2018-01-22 09:49:56|來源:新華網

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和金融界代表日前在港參加第十一屆亞洲金融論壇時表示,虛擬貨幣、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成為金融科技監管的最大挑戰。與此同時,過度規管、行業保守思維和人才短缺最可能影響金融業創新。對此,香港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在科技創新和風險防控方面探索平衡。

 

香港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

 

香港金融管理局2016年9月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使銀行及其夥伴科技公司可在無需完全符合金管局監管規定的情況下,邀請有限數目的客戶參與金融科技項目的試行。這項安排可使銀行及科技公司收集數據及用戶意見,以便在正式推出前對有關産品或服務作出適當修改,從而加快推出産品的速度及降低開發成本。

 

截至2017年12月29日,香港共有涉及9家銀行的28項新科技産品使用沙盒進行試行。其中14項試行已完成,有關産品也已推出。此外,有16項試行由銀行與科技公司合作進行。

 

根據監管沙盒運行1年的經驗,金管局于2017年9月將沙盒升級,推出沙盒2.0:2017年11月開始運作金融科技監管聊天室,科技公司無須經過銀行,可直接通過聊天室與金管局溝通。

 

香港金管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及保險業監管局的沙盒已相互協調運作,為跨界別金融科技項目提供“一點通”切入,按實際需要接通3個監管機構的沙盒。

 

在推動虛擬銀行方面,香港金管局2017年9月公佈一系列推動香港發展智慧銀行的措施,其中也包括在香港引入虛擬銀行。根據香港《銀行業條例》下現行發牌制度,不論金融機構或科技公司,只要符合發牌條件及一系列審慎監管要求,都可申請成為銀行,經營虛擬銀行業務。

 

高度重視加密數字貨幣風險防控

 

在推動金融科技方面,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密切留意首次代幣發行(ICO)、加密數字貨幣及虛擬銀行在香港的發展情況。

 

根據不同市場的發展情況,各地監管機構對ICO的監管採取不同的處理手法。有個別監管機構採取全面取締,也有監管機構在現行監管制度下作出規管。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指出,數碼代幣並不是貨幣,而是一種虛擬商品,並沒有實物或發行人支持。這些虛擬商品價格波動非常大,並不具備成為支付媒介或電子貨幣的條件。

 

根據ICO在香港市場的發展情況,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在2017年9月發出聲明,如ICO所涉及的數碼代幣符合證券的定義,就該類數碼代幣提供交易服務或提供意見,管理或推廣投資數碼代幣的基金,均可能構成受規管活動。從事以香港公眾為對象的受規管活動的人士或機構,不論位於何處,都須獲證監會發牌或向證監會註冊。

 

數據監管和金融監管今後或合一

 

在亞洲金融論壇的與會者現場投票中,問到最有可能影響金融業創新的因素,與會者選擇最多的是過度規管(得票率29%),其次為行業的保守思維(得票率21%)和人才短缺(得票率15%)。

 

劉怡翔表示,新興金融技術代表市場的革命、新的體驗和機遇,同時對於監管機構而言也是新的挑戰。監管機構需要在保護投資者、消費者,推動並積極倡導市場發展及技術發展,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預計,數據監管和金融監管今後應該會合二為一。監管者更關注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問題,最大的問題不是定價,而是網絡安全。監管當局必須要展現出一種公共資源的承諾和投入,以確保有足夠資源來更好協調各種風險和挑戰。

 

劉怡翔認為,區塊鏈貨幣為監管機構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是非常有用的技術,在很多領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應用。香港金融局以及貨幣機關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目前正在貿易融資方面探索應用區塊鏈技術。為此也在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新華社香港電 記者李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