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兩岸交流合作 學者指31條是“定心丸”和“強心劑”
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共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28日發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鵬指出,出臺這些措施,無論對於已在大陸就業生活的台灣同胞,還是對尚在觀望者來説,都無疑是一劑“定心丸”和“強心劑”。
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李鵬指出,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到“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是對台灣同胞的莊嚴承諾;這次發佈的措施,是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不僅反映出大陸“言出必行”“説到做到”的負責任態度,更體現了大陸對台灣同胞福祉真心實意的關心,與台灣當局漠視台灣同胞權益,將兩岸交流“政治化”,為兩岸往來設置種種障礙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31條措施不是無的放矢,是大陸經過反復調研,深入了解台灣同胞的現實需求和切身需要後,多個部門進行廣泛協調後出臺的,其難度之大、工作量之巨,可以説前所未有。”李鵬説,仔細了解這些措施,可以發現,每一項措施對台灣同胞都有現實意義並帶來潛在的希望,只要願意參與兩岸交流,就能夠從中受惠。現實意義是台灣同胞可以更放心地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潛在的希望則表現在可以讓台灣同胞對未來發展更有信心。
李鵬指出,“同等待遇”的提出,主要是伴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能夠為台灣同胞提供的機會越來越多。大陸過去的很多規章制度是針對大陸同胞而設計的,有些難以適用於台灣同胞,導致部分台灣同胞在大陸工作生活遇到的種種不便。之所以要給台灣同胞“同等待遇”,説到底就是因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是命運共同體。
他認為,無論是台灣同胞參與大陸的國家重大計劃和項目,還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都反映出大陸已經將台灣同胞視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這不僅是大陸自身現代化建設力量的有益補充,也可以讓台灣同胞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全面實現現代化進程的偉大,從而産生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民族自豪感。
李鵬説,兩岸同胞的交流説到底要“以心相交”,文化和教育的交流是深度交流,是心靈的溝通。民進黨當局現在搞“文化台獨”,阻礙兩岸文化交流,企圖隔斷兩岸的歷史聯繫和文化聯結,新的措施中關於促進文化和交流的部分非常有針對性;對於長期從事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台灣同胞來説,他們更有底氣、更有能力、更有條件、更有辦法來持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從而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中新社北京2月28日電 記者 路梅 楊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