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前途在大陸”政協委員提議助力臺生讀書就業
兩會進行時,助推兩岸青年交流和如何助力台灣青年“登陸”讀書就業,成了代表委員們近來熱議的話題。“要讓台灣青年覺得‘台灣的前途在大陸’不是一句空話!”成為了大家最想達到的終極目標。
“讓台灣年輕人來大陸創業,有一個又高又好的起點,有好的條件和環境,使他們在大陸能順利創業成功,提高成功率,為台灣年輕人打開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如是説。
長期從事兩岸交流工作的楊委員一直十分重視兩岸青年交流,在他看來如何深化這種交流,其實大陸有關部門已經非常清楚,那就是為台灣的青年到大陸學習、就業、創業,提供各種便利和服務,創造各種條件。楊委員説,講的再多再好,都不如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照顧更多台灣年輕人的利益,也就是他們的發展前途上,協助台灣青年到大陸讀書就業創業,這一點其實31條惠臺政策已經給出了方案。比如31條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就業的網站,可以用臺胞證註冊,通過修改程式,讓臺胞可以便利的註冊想就職的行業,同時全國政協臺聯組也提議由專門的機構協助臺胞,比如成立“臺胞服務中心”,不僅是就業、創業,只要臺胞在生活上有什麼需求,都可以來“臺胞服務中心”尋求幫助。
楊毅周委員表示,今年全國政協臺聯組,也把青創基地的調研作為重要的議題,希望青創基地能夠真正的發揮作用,創造一個新的機會,有新的希望,讓台灣同胞,尤其是台灣年輕人覺得“台灣的前途在大陸”不是一句空話,是實實在在的落實到每個人身上。
全國政協委員楊毅周
誠如楊毅周委員所説,全國政協臺聯組致力於為台灣的青年到大陸學習、就業、創業,提供各種便利和服務,創造各種條件。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肖燚就提交了題為《關於調整教育部直屬高校港澳臺華僑學生撥款方式的建議》的提案。
據了解,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內的教育部直屬高校重視港澳臺僑學生工作,一直承擔著大量港澳臺僑學生的培養任務,在京高校中港澳臺僑學生規模,北京大學1000余名,清華大學800余名,北京中醫藥大學500余名,中國政法大學400余名。如何真正落實港澳臺學生的“同等待遇”,一直是全國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全國政協委員肖燚
肖燚表示,目前國家財政對港澳臺華僑學生補助的撥款標準統一是按照在校生每人每年1.2萬元的標準安排,未對不同專業確定不同的公用經費定額標準,未體現出不同學科辦學成本的差異。他認為,目前預算撥款方式,在“港澳臺華僑學生招生補助”方面應當進一步完善,以保障高校對港澳臺華僑學生教學工作的不斷發展。
對此,肖燚委員在提案中提出了三點建議,包括:一、進一步完善“教育部直屬高校部門預算財政撥款分配因素”,適當提高港澳臺華僑學生的撥款標準,本科生、研究生撥款標準不低於內地學生撥款標準;二、港澳臺僑本科學生撥款因素應當細化,按照“人員經費基本持平、公用經費體現差異”的原則,細化生均綜合定額撥款標準,完善高校基本支出的撥款辦法。應參照內地本科生撥款計算方法,按高等教育本科教學12大類學科設定不同檔次的學科折算系數,核定不同學科的生均綜合定額標準。三、落實《普通高等學校招收和培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學生的規定》,對港澳臺學生的招生、培養、管理、服務等工作安排財政補助,為港澳臺學生設立專項獎學金。
台灣的未來在大陸,兩會前夕祖國大陸推出了“31條惠臺措施”,兩會進行時兩會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目的都是為了助力臺生讀書就業,細緻入微,春風化雨,直抵台灣同胞心理需求,只為切實擴大臺企臺胞特別是基層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為他們在大陸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有效地增進了兩岸同胞的利益聯結和情感溝通,減少彼此之間因為各種歷史和現實因素疊加效應造成的誤解和隔膜,推動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共同為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而奮鬥。海峽之聲(張玥、楊娜、襲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