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瓷遺珍——南平茶洋窯出土瓷器展”在華博展出
質韞珠光堪作鑒
紋鏤花鳥具傳神
閩之瓷
宋是個特殊的朝代,雖然軍事實力弱,但文化卻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審美觀也成就了“空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巔峰,是瓷器藝術臻于成熟的時代。它追求的美學高度,千年來一直無法被超越。作為宋瓷重要組成部分的閩瓷,也自成風格,從普通的市井用瓷到莊重禮瓷,都體現了“美到極致是自然”的境界。
2017年11月15日——12月25日,華僑博物院、南平市博物館聯合舉辦“閩瓷遺珍——南平茶洋窯出土瓷器展”,展覽共擷取文物84件,從這些瓷器的造型、紋飾及胎釉中我們能一睹南平茶洋窯制瓷業的風采,它的發現充實了福建瓷器發展史,為研究貿易陶瓷(即外銷瓷)史乃至文化交流發展史,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俗話説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關於瓷器、關於南平茶洋窯,你了解多少呢?
不了解不要緊,讓華博君一一道來!
南平茶洋窯
茶洋窯位於福建省南平市東南約25公里,分佈在茶洋自然村的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山坡處,南臨南福鐵路及閩江。據《南平縣誌》記載,宋代這裡設有金砂驛,元代改名茶洋驛,明、清沿用。當地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茂密,境內溪水長流,瓷礦土資源蘊藏豐富,水運交通便利,是發展制瓷業的理想之地。茶洋窯創燒于北宋中期,是一個以青釉、青白釉、黑釉器共存,集龍泉窯、景德鎮、建窯、磁州窯和吉州窯等窯繫於一身的民間窯場,憑藉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便利的水運交通,其産品不僅供應國內市場,還銷往海外。從宋至清,茶洋窯的發展壯大延續了數百年。
宋元之際,茶洋窯生産規模最大,燒造時間最長。主要生産社會生活日用品,兼燒制陳設供器、玩具等。産品以碗類器為大宗,其餘有杯、盤、碟、盞、洗、壺、罐、爐、缽、盒、枕、水注等。清代中期,茶洋窯還燒造少量的青花瓷器。至目前為止,所發現的古窯址共計8處(其中宋元時期的窯址6處,清代中期窯址2處)。主要分佈在大嶺、安後、碗廠、生洋、馬坪、羅坑、新碗廠等相連的山丘處,總面積約8萬平方米。
茶洋窯遺址
是于1980年3月福建省文物普查時得以發現,地處閩江上游的南平市境內,隸屬太平鎮葫蘆山村管轄,有的學者稱茶洋窯為葫蘆山窯。1995---1996年,福建省博物館考古隊為配合閩江水口庫區的建設,在茶洋窯的大嶺、安後兩處窯址進行搶救性發掘,部分揭示了茶洋窯的文化內涵,為研究茶洋窯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茶洋窯的位置搞清楚了, 那麼,它燒制的瓷器, 有什麼來頭呢?
話説鬥茶
宋元時期,盛行鬥茶,上起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好此。説到鬥茶,就不能不説茶盞。
宋代·飲茶圖(茶盞·盞托)
鬥茶圖/宋代
鬥茶,一斗湯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湯的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稱為擊拂。反之,若湯花很快散開,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的早晚,是茶湯優劣的依據。
在古代,“鬥茶”可謂風靡一時,不僅要茶好,鬥茶所用的茶器,更是要風雅十足!
鬥茶所用茶具為黑瓷茶具,産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其中最具影響力地是福建建窯的黒釉茶盞。受其工藝技術的影響,閩北、閩東等鄰近地區的窯址群起而競相仿製建窯的黑釉瓷器,形成龐大的窯址體系,創燒于北宋時期的茶洋窯就是其中一例。
黑釉
茶洋窯以黒釉瓷器為主兼燒青釉或青白釉瓷器,其燒制的黒釉瓷器品種多樣,以碗類器為大宗,其餘有杯、盤、碟、盞、洗、壺、罐、爐、缽、盒、枕、水注等。
茶洋窯黑釉茶碗,其釉色呈黑色、褐色、醬褐色,部分有兔毫紋,施釉不及底。腹外壁上部厚釉,下部薄釉的現象較為常見,疑似施有二層釉。茶碗胎體因含鐵量較低,多呈現灰色或灰白色,少量呈灰黑色。相比建窯的茶盞,其碗口較為寬大,腹部較淺,器型外壁露胎處常見輪旋痕。
大量的茶洋窯瓷器産品 除了中國人自己用,
我們還把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深受國外人民的喜愛!
宋元時遠銷國外市場
茶洋窯址座落在茶洋自然村,西距南平市市區約25公里,窯址北靠連綿的山丘,南臨南福鐵路與閩江。據《南平縣誌》記載,宋代這裡設有金砂驛,元代改名茶洋驛,明、清沿用。古時,這一帶江面礁磐林立,灘險水急,過往的客商船隻都得在此停靠,乃福建南北交通樞紐和閩江水運的重要站關之一。
宋元時代,是福建經濟、文化快速發展階段,也是福建陶瓷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時期茶洋窯的生産也進入了鼎盛階段,優越的地理條件加上便利水上交通,大量的茶洋窯瓷器産品經由福州和泉州銷往國外市場。
説到出口外銷,
就不得不提一件日本國寶,
日本國寶“灰背天目”
日本永青文庫收藏的一件國寶級“重要文化財”文物,它是一種中型的平肩深腹黑釉束口茶盞,器身褐黑相交,灰頭垢面,釉面(被)涂了一層灰在上面似的,故取名“灰被”。
按日本的名碗確定的排名:曜變、油滴、建盞、灰被、玳皮盞、雜天目,可見“灰被天目”在日本茶道具中佔有重要地位,其獨具特色的與眾不同的美質,深受日本人喜愛,而成為舉世珍寶。
長期以來,中日雙方的研究者們一直未找到“灰被天目”的産地和窯口,直至1995年對茶洋窯進行大面積的搶救性發掘,發現了大量的黒釉深腹茶碗,均與日本稱為“灰被天目”的茶碗相同。從而破解了中日陶瓷交流史、日本茶道史上的一樁懸案。
“灰被天目”也稱“灰蒙”、“灰冠”、“灰擔”、“灰潛”等,是日本用以形容與建盞同類的那種表面蒙著灰色的器物名稱。
隨著茶洋窯瓷器産品大量的流向海外市場,其制瓷技藝也隨之傳播至世界各國。如在日本被譽為 “陶祖”的加藤四郎左衛門氏,在宋代曾隨道元禪師到福建學習制瓷技術六年,回國後在瀨戶開窯燒造黑釉炻器——“瀨戶物”或稱“瀨戶燒”,其主要倣自“灰被天目”。
介紹完了茶洋窯在海內外受歡迎的基本情況,
我們再來説説茶洋窯到底有哪些特色讓它如此大受歡迎!
造式豐富多樣
茶洋窯出土的窯具有匣缽、支圈、支圈組合缽、托座、箍圈、軸頂、墊餅、碾床等。從採集的窯具推測宋代時期茶洋窯燒造形式較為多樣化,有一器一匣缽的單燒、多匣缽裝燒、支圈組合缽復燒、托座墊燒或托座疊燒等。
茶洋窯青釉
青釉是我國各類顏色瓷中創燒最早的品種,從商代中期的原始青瓷開始,至六朝青瓷已形成一個早期越窯青瓷體系,唐以後又以余姚為中心再度形成越窯青瓷體系。南宋以後,浙江龍泉窯異軍突起,燒製成有特點風格的粉青、梅子青等上乘佳作。
茶洋窯燒造的青瓷主要受龍泉窯的傳統工藝技術影響,器物多施半釉或施釉不及底,釉色較暗,多泛黃綠或發灰釉層較薄,光澤度較好,胎釉結合緊密,器內流行澀圈。
藝術與生活的統一
茶洋窯的陶瓷藝人善於捕捉不同題材,利用犀利流暢、嫺熟自然的刀法,將生活中的美融入瓷器畫面,達到了藝術與現實生活的善美統一。其紋飾有花葉篦點、纏枝花卉、荷花、蓮瓣、牡丹、團菊、水波、雙魚、雲氣、如意、兔毫、折扇、幾何形、卍(萬)、福、壽及坎、艮、震、巽、離、坤、兌、乾八卦銘文,此外還有龜、蜂、猴等紋飾。
展 覽 現 場
展 覽 現 場
古人説,
景德鎮的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汝瓷則“雨過天晴雲破處,似玉、非玉、而勝玉”,
而鈞窯又是“夕陽紫翠忽成嵐”……
不同的風土氣候、地理環境,
造就了不同的瓷,
但不變的,是中國制瓷人的匠心。
(華僑博物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