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跳舞的碗:台灣陶藝家製造出比蛋殼更薄的瓷碗

編輯:母曼曄|2018-03-19 14:38:11|來源:新華網

會跳舞的碗:台灣陶藝家製造出比蛋殼更薄的瓷碗

這是黃正南製造的直徑達53釐米的薄胎瓷碗(3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輕輕吹一口氣,輕到無法讓一支蠟燭熄滅,卻能讓一隻瓷碗抖動起來。如果吹氣力道再大一點,這只碗就有破碎的危險,因為它實在太薄了,比蛋殼還薄,如髮絲的一半。

 

這薄如蟬翼、輕若鴻毛的瓷碗可以被蜘蛛網托起,如果把它放在奏著交響樂的音箱上,它會像果凍一般隨著聲波的振動“翩翩起舞”,顛覆人們心中對陶瓷的印象。

 

會跳舞的碗:台灣陶藝家製造出比蛋殼更薄的瓷碗

黃正南在測量製造的薄胎瓷碗厚度(3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這“會跳舞的碗”出自台灣著名陶藝家黃正南之手。他用專業量尺測量,蛋殼厚約0.4毫米,他的名片厚0.3毫米,而他製造的薄胎瓷碗最薄的僅0.05毫米。因此,他給自己製造的吹彈可破的瓷器起名為“蛋膜瓷”。在燈光照射下,繪在碗裏的花,在碗外面也清晰可見。

 

當家中賓客想捏起一片“蛋膜瓷”的殘片感受其何等之薄時,黃正南叮囑客人小心,一旦碎片刺入皮膚,就很難找到。他已為此動過幾次手術。

 

有200多年制陶史的新北市鶯歌區是台灣最大的陶瓷産地,被稱為“台灣景德鎮”,上千家陶瓷廠和2000多家陶藝店聚集於此。黃正南家四代在鶯歌以製作陶瓷為生,從小就埋頭苦練陶瓷技藝的黃正南現已從事制陶業40多年。

 

會跳舞的碗:台灣陶藝家製造出比蛋殼更薄的瓷碗

黃正南在工作室內製造瓷器(3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上世紀90年代末,黃正南到景德鎮參觀,見識到大陸瓷器大師的薄胎瓷作品,産生了濃厚興趣,隨後他把精力投入薄胎瓷的研究。

 

一開始他使用傳統陶瓷材料,但每燒必破,他意識到必須增加土的延展性。他常常晚上睡不著覺,整宿思考配方。後來他選用了英國的骨瓷、日本的黏土和新西蘭的高嶺土研製出獨家配方,並精準控制燒窯溫度。

 

“修坯是另一關鍵,難度極高,每修一遍坯燒一次,一共要燒9到12次,最初幾遍用刀片削,最後靠研磨。整個碗的厚度必須非常均勻,有一點不均勻,在燒制的過程中就會變形。”黃正南説。

 

這需要膽大心細,耗費眼力與腕力。每一步都充滿未知數,碗越薄越大,成功率越低。他已數不清失敗了多少次,破碎的薄胎碗可以堆出一座山。

 

“製作的時候必須全神貫注,一不小心碗就會破掉。所以我通常是晚上製作,而且不會把手機帶進工作室。曾經有段時間,碗破得太多了,以致于我一進工作室就有恐懼症,手會發抖,我只能心中默念慢一點,再慢一點,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黃正南説。

 

就算薄胎製作出來,畫師為坯胎作畫時也是風險重重,一不小心就會畫破,如果筆觸過重,或是釉藥過厚,燒出來碗還有可能破。

 

10多年的時間裏,黃正南製作出10隻碗緣直徑超過35釐米的薄胎碗,其中最大的直徑約53釐米,固定在工作室的玻璃櫃中,輕易不敢再動。台灣經常發生的地震對如此之薄的碗也會構成威脅。

 

黃正南説,直徑53釐米的碗他已經做不出來了,小碗的成功率能達到兩三成。

 

“會跳舞的碗”吸引了挪威畫家遠道而來在碗上做畫;收藏家用高級跑車與黃正南換碗;也讓他成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唯一參展的台灣陶藝家,並多次到大陸展覽。而在與大陸同行的交流中,黃正南又能産生新的構思,希望能在陶瓷藝術領域繼續創新。

 

儘管黃正南的作品打破了現有的世界最薄瓷碗記錄,但由於製作工藝保密,他還未進行吉尼斯紀錄認證。(新華社台北電 記者喻菲 祁星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