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探求“特”之路不曾停歇

編輯:左妍冰|2018-04-02 11:18:48|來源:中國新聞網

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海南從“沒有一個紅綠燈”的落後邊陲島嶼,發展成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獨具優勢的國際旅遊島,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回眸30年,海南在“特”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探求“特”之路不曾停歇

 

資料圖:海南三亞。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海南追求“特”的步伐不曾停歇

 

從建省辦經濟特區,到8年前建設國際旅遊島,中央賦予海南一系列特殊政策,海南也陸續推出了一系列領風氣之先的改革。

 

1988年8月,海南省政府本著實施比當時深圳等特區更“特”的政策措施,公佈了一系列政策,實行資金、境外人員、貨物等三個“進出自由”原則。這些政策的出臺,既蘊含了海南發展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也反映了海南“敢為天下先”的追求。

 

1988年還是計劃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年代,當年9月,中共海南省委提出實施市場經濟體制,企業不分經濟成份,一律實行平等競爭。海南經濟報原總編輯王太喜説,這是海南領先全國,在改革開放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同年,海南率先進行省級機構改革試驗,實行省直管縣體制,探索“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架構。這項改革的參與者、海南省委黨校原副校長廖遜日前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認為,這項改革為全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經驗。

 

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業股份制試點、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同價改革、率先以立法形式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企業法人直接登記制度、率先推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實行“一腳油門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費改革、率先實行落地簽證……一項項突破當時體制藩籬的改革,引領全國相關領域的改革開放,至今仍深遠影響。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探求“特”之路不曾停歇

 

資料圖:遊客在海南暢享春節假期。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近十年來,海南又創新小額信貸模式帶動“三農”發展;推動國際旅遊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建立三沙市扛起國家擔當;成為全國第一批司法體制改革試點省份;開展極簡審批、“不見面審批”,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了全省統一的政務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和數據開放平臺等。

 

2015年6月,海南在全國率先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備受關注。海南省規劃委員會主任丁式江受訪時表示,“多規合一”在統籌協調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保護紅線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海洋功能區劃等六類空間性規劃的基礎上,繪就了全省“一張規劃藍圖”。

 

當前海南還有何“特”?

 

30年改革開放的探索,夯實了海南發展基礎,形成了海南新的特色優勢。

 

在特區政策普惠的當下,海南還有什麼“特”?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表示,海南擁有獨特的“三大優勢”——生態環境優勢、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優勢,省域國際旅遊島優勢。

 

海南30年來始終堅持“生態立省”,生態環境品質長期保持全國一流。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國家賦予海南改革開放排頭兵、試驗田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等重要功能。作為中國唯一的省域國際旅遊島,離境退稅、離島免稅、26國免簽政策等政策,以及便捷的空中航線,讓海南成為中國旅遊最自由、最實惠的地區之一。(記者 尹海明 王子謙)

 

(潮起海之南)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探求“特”之路不曾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