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導演:從民進黨當局教育“新南向”説起

編輯:左妍冰|2018-04-10 10:33:1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早期的台灣,當局全力推行語文教育,創辦“國語日報”,以注音符號為工具,有效地促進學習中國語文的效率。70年後全台灣的中國語文程度,保持了不錯的水準。

 

過去台灣曾在東南亞各地,協助推動華語教育。馬來西亞的眾多華文學校,無論是師資的訓練、教材設計等方面,台灣的參與與影響力不小,很多當地的華語教師在台灣受過教育。可是現在的情況不同了,東南亞各國的華文學校,一律採用“中文拼音”,教簡體字,教材的設計與台灣無關。

 

因為中國大陸崛起,全球興起了“漢語熱”,除中國外,全世界認真學習中國語文的人數,數年前就已超過了一億。大多數學習中文的學生,學的是中文拼音和簡體字。

 

大陸的孔子學院,成立於2004年,在海外的發展非常迅速。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全球146個國家或地區,已成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急需大量師資。近來也傳出,孔子學院聘請台灣資深華語教師赴海外教學,據説待遇和條件都比在台灣教書優厚得多。

 

台灣語文教師需要調整的只有熟悉中文拼音與簡體字,不是太大的障礙。台灣少子化嚴重,入學兒童年年減少,教師有過剩的現象。他們的薪資與台灣其他軍公教人員一樣,長年停滯不增加。臺當局通過了“年金改革”法案,今後教師的退休俸,至少會減少20%以上。台灣教師看不到什麼前途,退休後的日子只會比現在更苦。如果有機會出去闖練一番,總比困在一灘死水中強得多。

 

民進黨當局提出“新南向政策”,兩年來處處碰壁,沒見什麼成效。“新南向政策”的辦法之一:強化東南南亞華人的華語教育,派台灣的華語教師去東南亞教學。不少派出去的華語老師感嘆,外派之後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只有定期考核是他們與台灣唯一的聯繫。而且雖然赴海外教學的待遇較高,但由於臺當局行政效率的原因,津貼支付通常無法準時付出,甚至要等到老師任滿回家之後,才領得到津貼。故此,響應“新南向政策”赴東南亞教華語的老師也為數不多。

 

如今台灣在海外華語教育領域的競爭力明顯下滑。民進黨當局宣稱要結合“新南向”政策與海外華語教學,但是不撥出什麼預算,也不投入人力,不見實效也是必然的。

 

民進黨當局明目張膽地推動“去中國化”,意圖摧毀、更換在台灣既有的中國文化、歷史傳統、風俗等,特別是現在通行的語文。有這種意識形態的台灣執政者,絕對不可能在推行中文上有絲毫誠意。(作者為台灣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