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游客赴臺驟減 臺當局投4000萬救觀光依舊被唱衰
島內民眾不去南台灣觀光,究竟是因價格還是價值?大陸游客也不去,南台灣觀光人次雪崩。為促進南部地區觀光發展,臺“交通部觀光局”宣佈投入4千萬元(新台幣,下同)預算,鼓勵旅行團前往台南、高雄、屏東、台東4縣市以及澎湖地區旅遊。20人以上團體旅遊,兩天一夜平日每人每天補助500元。
圖為臺當局“交通部長”賀陳旦。(圖片來源:台灣《中時電子報》)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報道,獎勵措施預算為4千萬元,一個縣市補助款為800萬元。“觀光局業務組長”劉士銘表示,因“新南向”旅客集中北部,為提升旅客前往南部旅遊意願,在暑假來臨前提出南部補助推動地方旅遊,而補助措施主要是團體旅遊,估計有4萬人包團,將帶動2億元的觀光效益。
補助規定是旅遊時間為平日、2天1夜以上,且必須住宿在這5地至少1晚,行程中風景區景點要達到指定級別,補助旅行業每人每日500元以及一半交通費用,每團補助上限3萬元。
不料此舉引發許多網友一致反彈,認為對觀光業並無實際幫助,在選舉前推出這種補助政策,恐淪為政策買票。有網友炮轟“低能政策,沒招開始大灑幣?不是説市場機制?” “功德院大灑幣” “‘南向政策’原來是去台灣南部”“不把觀光品質搞好,補助再多也沒用啦!亂花錢耶” “選前大綁樁”。
圖為高雄左營龍虎塔。(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有網友質疑臺當局明明一再挂保證去台灣旅遊人數沒有下降,為什麼又要花錢鼓勵觀光,“根本自相矛盾”。另外,發放補助縣市的標準不明,雲林、嘉義、南投沒有被列入補助範圍,台南觀光業沒衰退卻有補助,“是不是發現票倉不穩要花錢固樁了”。
台灣《中國時報》報道指出,以“觀光局”公佈對南部5縣市提供4000萬觀光補助為例,上述縣市最近並無天然災情,且無觀光提升策略搭配,貿然提供補助根本無法帶動島內外觀光成長,很難不令人懷疑是為了配合年底選舉。
報道稱,兩岸關係緊繃,導致大陸游客赴臺人數減少,“觀光局”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砸下3億元對島內旅行業者提供補助,但去年島內旅遊人次還是創下5年新低,足足比前一年減少700萬人次,顯然一味地補貼,並未能發揮效益。
圖為花蓮豐濱鄉天空步道。(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今年0206花蓮大地震後,“觀光局”推出花蓮住宿補貼優惠方案,補助1135家業者3280萬元,帶動6萬5600多人前往花蓮旅遊。臺當局“交通部長”賀陳旦説,還要對高雄、台南、屏東、台東等南部地區提供補助。但再多的旅遊補助、衝刺“新南向”國家赴臺旅遊等作為都抵擋不了大陸游客不來的衝擊。旅館、飯店現拋售潮,房仲業者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有104間飯店、旅館拋售,待售總金額近250億元。
除島內旅遊一籌莫展,海外宣傳還頻頻出包,有部落客在網站批評,“觀光局”的台灣宣傳網站竟然使用日本京都嵐山的竹林照片,搭配周潤發介紹苗栗,讓人分不清楚這是在行銷台灣還是日本或香港。
墾丁大街近期來因為消費糾紛惹出不少風波,頻頻躍上媒體版面,觀光形象重創。(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更扯的是,“觀光局”“駐紐約辦事處”的社群網絡賬號“@TripToTaiwan”連威士忌、小籠包、甜點的英文名稱都拼錯,小籠包的照片居然用的是新加坡的餐廳。許多“駐外辦事處”臉譜網(facebook)專頁,除賬號沒有認證易被盜用外,發文按讚和分享只有個位數。“觀光局”去年舉辦的“時報廣場紐約台北跨洋畫愛心”活動究竟效益為何,也沒人知道。宣傳效果不彰,每一項卻要花幾十萬到幾百萬經費,納稅人的錢就這樣被花掉了。
雖然“觀光局”表示駐外社群網站由外包廠商負責,但“觀光局”未善盡督導責任是嚴重的失職,內部管理出現問題,島內外觀光行銷窮途末路;台灣國際觀光救援服務協會理事長許高慶就説,觀光政策看不到未來。
圖為高雄六合觀光夜市。(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蔡英文在2016年競選強調,觀光將是台灣內需經濟的主要支柱,也是增加台灣與民間財富的重點,但上任兩年來,觀光外匯收入卻是連連下降。據《中國時報》報道,“觀光局”赴臺旅客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赴臺旅客平均每人消費1147美元,較2016年的1251美元減少8.31%,等於每名旅客少花3065元,以一年1000萬旅客估算,觀光收入因此減少306.5億元。
該報道指出,赴臺觀光客最多的是大陸游客,2015年,赴臺418萬人次,為台灣創造72.3億美元的觀光收入,佔赴臺旅客近4成,但因兩岸政治關係赴臺大陸游客銳減。政權更迭後,2016年,赴臺大陸游客人次減為351萬,觀光54.8億美元;2017年,赴臺人次再降為273萬,觀光只剩36億9300萬美元。
旅行公會全聯會召集人李奇岳表示,兩岸關係冰凍後,臺當局雖大力開拓“新南向”市場,但觀光市場結構變化大,導致産值降低,東南亞客消費力只有大陸游客的7成,加上大陸游客平均在臺停留7.3天、“新南向”國家平均停留4.5天,一個大陸游客流失的産值要靠兩個東南亞客才能抵得過。
觀光慘業難回春。(圖片來源:台灣《中國時報》)
報道稱,赴臺旅客結構出現“死亡交叉點”,但沒有任何公部門想辦法解決産值消退的觀光數據,只是不斷的説明人數增加,大玩數字遊戲。李奇岳説,臺當局應“保持大客戶,養大小客戶”,“大客戶”指的就是大陸游客,要保持大陸游客人數不往下掉就必須改善兩岸關係,加強民間交流,包括自由行赴臺開放城市的觀光宣傳,降低辦理入臺證一年多簽的門坎,以鼓勵提高赴臺大陸游客的重遊率等。
對於此次臺當局砸4千萬救觀光,台灣《聯合報》評論文章指出,這忽略了島內民眾旅遊人次下滑並非是因為民眾不想花那500、100元,而是千篇一律的景點缺乏吸引力。或許仍會有消費者因為貪點小確幸出遊,但對觀光産業帶來的效應恐怕是一旦抽回補助,貧乏的景點又將打回原形。
蔡當局上臺後兩岸關係急凍,曾是消費主力的大陸游客緊縮,年金改革又使得島內民眾消費信心下降,減少逛夜市頻率,整體人潮減逾3成。(圖片來源:台灣《中時電子報》)
文章指出,近10年,電影《海角七號》替墾丁帶來了人潮與錢潮,加上開放大陸游客赴臺觀光,大批旅客涌入各縣市,赴臺旅次幾乎成為島內觀光為一目標。為了衝量,各地又不斷“長”出天梯、教堂。然而當島內旅遊忽略核心價值,也是加速觀光淺碟化的開始,旅客到了各景點與“秘境”,只剩下拍照、打卡。
文章説,當觀光缺乏盤點在地資源、思考獨特性與説故事的能力,觀光數字因此不再好看時,救急的方式也就只剩錢。大陸游客少了,補助;花蓮地震,補助;現在南台灣旅客少了,再補助。“觀光局”最終最大的獲益就是下個月或是年底的數字中,可以讓低迷的風景區人次不那麼難看。(中國台灣網5月17日訊 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