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凸顯經濟新活力

編輯:王瑞穎|2018-05-31 09:23:4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第一次跑馬拉松無所適從,那就跟著適合自己速度的帶跑“兔子”控制節奏;電子競技想要快速入門,請個電競解説員手把手傳授經驗;不知道如何選購、搭配衣服,身邊有個陪購師來支招。還有寵物美容師、無人機飛手、體育經紀人、網絡主播……近年來,新職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生活中。專家表示,新職業層出不窮,不僅是中國新業態、新經濟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前人們在擇業與就業觀念上的多元化、自主性趨向。

 

新職業讓人“腦洞大開”

 

“陪購師這一職業在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存在很久了,日本是亞洲最早引進這一職業的國家。”從事陪購師工作已經10年的劉子郡介紹説,陪購師不只是買買買這麼簡單。“我們要根據顧客的膚色、五官、身材、氣質以及需求,設計一套適合的方案。很多時候,準備工作耗費的時間是陪購時間的兩三倍。工作之餘,還要學習更多專業知識,了解當下潮流動向,比如關注品牌最新發佈會、定期去商場做功課等。”

 

陪購師這一行業收入頗豐。劉子郡時薪高達1000元,平均每週接待2—3名顧客,一般每名顧客用時3—4個小時。職場人士、政府公務人員、IT從業者、相親人群都是陪購師的客戶來源。“雖然花費不菲,但長期顧客都反映很值得,陪購師的服務讓他們的消費習慣更加經濟和環保。”劉子郡表示,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陪購師會引導客戶按需購買,重品質而非數量;同時也會幫助顧客設計多種搭配方案,提高衣服利用率,減少衝動消費、頻繁購物行為。

 

除了陪購師,最近幾年還出現了月薪達萬元的酒店試睡員,被網民稱為“史上最爽職業”;隨著民用無人機加快應用,優秀的無人機飛手越來越吃香;根據某網絡平臺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網絡主播正在成為“95後”最嚮往的新興職業。

 

“新興職業大量出現,是經濟活力迸發的體現。”中國就業促進會原副會長陳宇表示,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新興職業的出現與技術進步緊密相關。“互聯網、計算機、人工智能等技術代表著新興生産力,這為眾多新興職業的出現提供了客觀基礎。以智慧手機為例,快速發展的技術將手機從傳統的通信工具轉化為個人數據中心乃至數字移動互聯平臺,為更多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陳宇説。

 

集中于服務業,折射經濟轉型

 

專家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與此同時,人們的需求不只局限于物質層面,對文化生活、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漸升級。這推動了社會職業的增減變化和新老更替。

 

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單位牽頭修訂的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與1999年第一版相比,新增347個職業、取消894個職業,凸顯出中國社會職業發生諸多變化。一些傳統職業走向衰落,另一些新興職業蓬勃發展。例如,在涉及第二産業的“生産製造及有關人員”大類中減少了24個小類、526個職業,同時在涉及第三産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社會生産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大類中,職業數量分別增加了11個和81個。

 

為何新興職業大量出現在服務業?陳宇表示,中國經濟正從生産型主導向服務型轉變。按照人類生産活動的歷史順序和各個行業的性質來劃分,國民經濟可分為三大産業,即第一産業、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這三大産業當前已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其中,第一産業、第二産業朝著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化的方向發展,減員增效趨勢明顯;第三産業服務業則呈現出增員增質的趨勢。這是因為服務業與人們的生産生活聯繫密切,往往有很多不容易被機器取代的工種和崗位。不僅如此,越發細分的市場需求,不斷催生出很多生機勃勃的新興職業。因此,服務業在吸納、創造、擴大就業方面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日益凸顯。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中國出現的一些新職業,在服務業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已比較常見,中國是“追隨者”。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新業態在中國的快速崛起,隨之催生網店設計師、網絡主播等大量新職業,中國正成為引領者,引起其他國家的關注模倣。

 

就業形態、勞動關係悄然改變

 

“畢業那會兒,體制內的穩定工作很熱門,我卻沒考慮過”。“90後”大學畢業生郭旭崢曾在一家大型企業從事市場運營工作。半年後,他意識到自己更想做“有創造性、能夠掌控的事情”,於是選擇做一名自由職業者,從事平面設計工作,主要設計活動海報、線上活動的平面素材等。“我覺得,就業更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有自己創造的東西,而不是僅僅盯著掙多少錢、是否穩定或者前景多麼可觀。”郭旭崢説。

 

和郭旭崢一樣,越來越多“90後”“95後”在擇業時追隨自己的興趣愛好,做自己熱愛和擅長的工作,享受新的就業紅利。“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勞動者更看重自身獨立,而不把收入作為唯一衡量標準。”陳宇認為,擇業標準無非需要考慮熱愛與否、擅長程度、社會需求和收入水準。“80後”“90後”不再像父輩那樣看重社會需求和收入水準,包括公務員、國有企業等在內的穩定工作的吸引力在下降。相反,熱愛與否、擅長程度成了他們擇業的新標準。所謂的“工作”,正從過去養活家庭的生計來源,變成年輕一代眼中自我定義、自我實現的方式。

 

“新興職業的出現進一步改變了就業形態,衝擊了傳統的雇傭關係。”陳宇認為,非全時工作、靈活就業方式讓人們有了更多選擇,也改變著人們以往的觀念。可能在很多人眼裏,這是非正式工作。但從目前發展趨勢看,這種工作方式和勞動關係未來可能成為一種社會常態。

 

新興職業大量出現的同時,一些傳統崗位和行業正在消亡或者被取代,整體就業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陳宇看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面對新的就業形勢,行業從業者要積極順應市場力量,找準需求定位,提升職業技能,增強核心競爭力。“當然,政府在保證就業方面要起到兜底作用,相關的引導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要及時跟上,靈活就業群體的醫保、養老、工傷等社會保障也要探索完善。”陳宇説。

 

新興職業發展方興未艾,規範與發展問題也逐漸走入視野。近日,交通運輸部發佈網約車管理新政,將網約車公司和駕駛員納入計程車服務品質信譽考核體系,未來,公眾將可在公共信息平臺查詢網約車平臺和司機的信譽考核情況。不久前,上海市發佈《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積極探索新興職業職稱試點,如網絡文學、社會工作、醫學工程、景觀造型設計等職稱評價,並進一步暢通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社會組織和自由職業者的職稱申報渠道。分析人士預計,不久的將來,陪購師、平面設計師等一批新興職業會像醫生、教師一樣常見,在為大眾服務的同時,也能申請相應的職稱,成為專業技術人才。(趙鵬飛  王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