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福建南平的精準扶貧與綠色發展道路

編輯:王瑞穎|2018-06-05 09:31:03|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茶農在鳳頭村茶園內工作

 

茶農在鳳頭村茶園內工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慈口村樹村風宣傳畫

 

慈口村樹村風宣傳畫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慈口村農戶正在剝毛豆

 

慈口村農戶正在剝毛豆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萬戴):福建省南平市地處閩北,是中國閩越文化、朱子文化與茶文化發源地,也是中國著名革命老區。三十年來,南平以自然環境為優勢、以革命精神為傳承,著力綠色發展,培養可持續性脫貧産業,真正將身邊的“綠水青山”化作了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南平市與浙江、江西交界,面積接近福建全省面積的五分之一,是省內面積最大的地級市。與富庶的福建沿海地區相比,山深林密曾經是南平經濟發展的一大阻力。為了探索出一條南平獨特的脫貧致富路,曾經在福建工作多年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南平進行考察和指示。據南平市委書記袁毅介紹,習近平同志當時所提出的“經濟發展與環保結合”的綠色發展道路,成為了數十年來南平人脫貧致富的核心途徑:“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將近十八年時間。在擔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以後,他多次來過南平,每一次來都對南平的扶貧工作、對南平的三農工作、對南平的綠色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比如他強調過‘農村的一切工作要圍繞脫貧致富奔小康來開展’、‘農民的增收要走農業産業化的路子’,也提出過‘扶貧開發要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就包括現在大家講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恰恰是昔日的密林深山帶來的綠色産業發展。2013年南平全市有5個省級開發工作重點縣,346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2.94萬人;而截止到2017年,南平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面脫貧,96個貧困村實現脫貧“摘帽”,光澤縣達到“脫帽”標準。袁毅表示,這樣的成績正是通過堅持綠色産業發展而得到的:“(在綠色發展方面)南平做了一些探索實踐。我們提出了‘選産業、補短板、延鏈條、強保障’這樣的一個思路。就是説選準和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産業,選準後圍繞這些産業補齊短板,産業鏈條延起來、保障強起來。把這些適合的産業發展起來,綠水青山才能真正地變成金山銀山了。”

 

以綠色發展為核心,南平的各種扶貧政策和産業發展方向中都堅持與自然和諧共贏的原則。對於生活在不宜居住地方的農戶以及受災農戶,南平市將異地搬遷與新型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進行了有機結合,立足於閩北豐富的水資源,力圖建立風景如畫、設施齊全、有配套産業發展的現代化“水美鄉村”,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鐵山鎮牛背山社區正是由受災搬遷戶組成的一個新型社區。鐵山鎮黨委書記顏隆波表示,這個新村不僅僅有新房、新路,也有著與搬遷相結合的産業園新就業模式:“總共這個小區有199戶居民。我們(將他們)安排在這裡後,這裡既離鎮區近,也裏(附近的産業)園區近。百分之八十的老百姓,都可以到鎮區(園區)進行務工,一部分可以從事生産流通。小孩子上學也方便。他們這些人在家絕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主要幹的是農活;來這裡之後,絕大部分變成了我們這裡産業工人,既滿足了園區用工需求,也解決了他們的生産生活問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牛背山社區民居內部

 

牛背山社區民居內部

 

為了實現由農轉工的成功轉型,南平相關部門也集中對搬遷農戶進行了産業培訓。牛背山社區委員會主任黃瑞聰介紹到,他自己之前也是一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通過培訓進入了新的崗位,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通過就業培訓,我進入了工業生産(領域)。目前我(在工廠裏)負責定工,同時兼一個車間主任。現在收入的話,我的妻子也是在工廠務工,我每個月有四千多,我妻子有兩千多。我兩個小孩子,一個讀大一、一個讀高一,就醫、就學、就業都很方便。”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慈口村村民中心

 

慈口村村民中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慈口村雷竹園

 

慈口村雷竹園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來布村千畝小徑竹示範基地

 

來布村千畝小徑竹示範基地

 

而在發展扶貧産業方面,南平將現代綠色農業、旅遊、健康養生、生物製品、數字信息、先進製造、文化創意等七項與生態資源和諧發展的産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在具體的地域、具體産業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努力實現“一村一品”。南平建甌市慈口村,就依靠雷竹種植專業戶的專業能力,將雷竹作為致富支柱産業。目前,全村雷竹種植面積達1086畝,每畝純收入高達1.5萬元人民幣,村民人均收入增加過萬元,已經實現全村脫貧。村主任陳長震表示,致富能手傳幫帶,是這一産業積極發展的重要原因:“當地合作社的老闆已經種植雷竹二十多年了,他技術、管理比較好。村裏面不懂的人都來問他。比如説除蟲啊、需要噴什麼藥啊,他都會(親自)來指導農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湖頭村村景

 

湖頭村村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湖頭村村景2

 

湖頭村村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湖頭村綠道景色

 

湖頭村村景

 

南平建甌市湖頭村是國家AAA級景區,村內有2000多畝種類豐富、綠樹成蔭的自然濕地,清澈見底的小松溪穿村而過,綠化面積高達82%。湖頭村人依靠自己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戮力發展特色美麗鄉村旅遊産業脫貧致富。依靠34公里沿溪綠道和相關旅遊設施,湖頭村人積極投資餐飲、民俗、土特産、民宿、文創等相關産業,2017年村集體、個人收入超過500萬元。湖頭村下派駐村第一黨支部書記周遠韜向記者介紹為了進一步吸引遊客,湖頭村景區近年來舉辦的相關活動情況:“(湖頭村)這裡只2017年就舉辦了11場活動。有文化藝術節、美食節、還有郊野樂活節等等。去年南平市舉辦旅遊發展大會,建甌的分會場就放在了湖頭村。我們在11月底到12月初,連續9天舉辦了各種活動。我們還舉辦了農民運動會,國家體育總局的趙勇局長還到了村裏,專門出席了這個農民運動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吳秀鳳大姐給葡萄套袋

 

吳秀鳳大姐給葡萄套袋

 

在山青水秀間精準扶貧,在良田美景中走向小康。正是這樣的發展理念,讓南平市的“綠水青山”在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廣大農民的努力下,成為讓人驕傲的“金山銀山”。南平順昌縣的張墩村,既是“美麗鄉村”試點村,也是2014年度“中國十佳小康村”,生態旅遊和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是村內發展的特色産業。農戶吳秀鳳大姐是張墩村葡萄種植戶中的普通一員。在進行繁瑣的葡萄套袋工作時,她一直放著音樂、哼唱著歌曲。説起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生活,她的笑容裏滿滿都是驕傲:“(提起自己的葡萄)心裏肯定是很高興的啦。我們就是靠這一點葡萄脫貧致富吧,我們是從1996年開始種的,現在2018年,我們已經種了20多年葡萄了。那時候一年差不多有2萬多(的收入)吧。我們那時候剛開始種,技術也不怎麼好,通過下來村裏面的技術員叫我們。從2002年開始(每年能賺十幾萬)。女婿也有了車,我們在城裏面也買了兩套房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張墩村村民種植荷花

 

張墩村村民種植荷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張墩村村民自釀葡萄酒

 

張墩村村民自釀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