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蓄意對抗大陸的企圖無法逞注

編輯:王瑞穎|2018-06-29 10:55:18|來源:華夏經緯網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26036

蔡英文 合成圖

 

6月25日,蔡英文接受法新社採訪時,妄稱兩岸關係是大陸與“民主世界”的對抗,公開叫囂國際社會與台灣聯手“防禦大陸的擴張主義目標”,保衛各國與地區共有的“自由價值”。同日,蔡英文出席“台灣民主基金”活動時又稱,“國際上‘志同道合’的國家與地區應團結合作,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政治或軍事壓迫,並‘捍衛’我們珍視的價值”。此前,蔡英文在會見多名美國政要時稱,將持續和美國以及“理念相近”的國家合作,“協力捍衛共享的價值及共同的利益”,並盼臺美雙方在“與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的架構和承諾下持續深化各項合作關係。臺“外交部”還謀求與美國磋商“國防”合作及參與“印太戰略”,“國防部”也妄圖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

 

公開叫囂國際社會特別是迎合美國“印太戰略”“圍堵中國”,是布基納法索宣佈和台灣“斷交”後,蔡英文對大陸展現強硬姿態的延續,表明蔡英文正撕掉所謂“維持現狀”的偽裝,公開走向與大陸“全面對抗”階段。

 

蔡英文蓄意升高兩岸對立算計重重

 

第一,將賭注放在美國身上。日前特朗普發動中美貿易戰,再加上美國國會“挺臺”動作頻頻,美國用台灣問題牽制大陸的戰略意圖日益明顯。蔡英文抓住這一“時機”,幻想美國能夠為“台獨”而戰,為對抗大陸不惜甘做美國的“棋子”。

 

第二,試圖把台灣變成國際社會的“戰略利益”。近年來,大陸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參與全球治理的程度日益深化。蔡英文將大陸參與全球治理污衊搞“擴張主義”、危及所謂“自由民主”,是妄圖將台灣問題“國際化”,以及將大陸參與全球治理扭曲為挑戰國際社會,讓國際社會助其對抗大陸。

 

第三,轉移執政不力矛盾。蔡當局執政兩年多來,在島內大搞“轉型正義”、“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婚姻平權等荒唐施政,方向感和步調大亂,不僅沒有解決島內經濟長期低迷狀態,反而又造成政黨、世代、勞資對立等新的社會問題,施政作為越來越不得民心。蔡當局採取對抗姿態,炒作兩岸議題,意在將島內民眾對經濟、內政的不滿,成功轉移甚至轉嫁到大陸身上,由此挽救其持續低迷的民調以及贏得年底縣市長選舉。

 

違背國際大勢與兩岸潮流的算計註定徒勞

 

第一,“倚美抗中”只會促使大陸提早解決台灣問題。雖然美國國會日前密集通過“挺臺”法案,但多停留在紙面上,如“軍艦泊臺”、“AIT駐軍”等均未落實。美國的所謂“挺臺”動作,充其量是在開展中美貿易戰、推進“印太戰略”中提高與大陸對抗的籌碼,並無心和無力為“台獨”而戰。殷鑒不遠,陳水扁當年寄望美國支持搞“台獨”,不僅沒有換來美國的支持,還遭到布什政府的多次警告。《中時電子報》社論指出,美中關係或日中關係只會受彼此的國家利益而牽動,不會因台灣因素而改變,更不會為台灣與大陸為敵;如果蔡英文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寄望于自我想像的國際有利局勢,其錯誤的戰略選擇將把台灣一步步帶向兩岸動蕩、經濟緊縮的泥沼。中美關係的大局不會因台灣因素而改變,美國更不會為台灣與大陸為敵。在大陸實力今非昔比的新情勢下,美國過多介入台灣問題,只會促使大陸提早解決台灣問題。

 

第二,煽動國際社會對抗大陸無法獲得認同。隨著對兩岸實力差距的不斷拉大,台灣難逃日益邊緣化的命運。“邦交國”“斷交”、航空公司改標,以及近來包括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在內的西方國家願意在“一帶一路”建設上加強與大陸合作等,都表明一中原則在國際社會更加鞏固,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道路日益認同。《聯合報》社論指出,在特朗普大肆搞民粹驅離難民,又在全球煽風點火恣意破壞貿易及環境秩序,粗暴對待盟國的情況下,要把“圍堵中國”與“民主同盟”畫上等號很不明智;21世紀都已經過了18年,蔡英文還在訴求西方國家聯手“圍堵”中國,足見她還停留在“冷戰時期”的思維,缺乏與時俱進的策略。蔡當局妄圖煽動國際社會“對抗”大陸違背國際大勢。

 

第三,轉移執政矛盾無法挽救支持度。如今大陸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平發展符合兩岸人民最大利益。“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最新民調顯示,台灣成年人中對大陸的好感度增加4.4個百分點,並超過“反感度”。蔡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惡化,中南部農漁産品無法銷往大陸,觀光相關産業都成重災區,重擊百姓生計。近期島內多家民調均顯示,蔡英文和賴清德的支持度持續低迷,民眾對民進黨的好感也持續下滑。特別是作為民進黨鐵票倉的南部地區的選民已經喊出“民進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口號,表明蔡英文的執政日益不得民心,僅靠玩弄政治伎倆而不切實解決台灣民眾面臨的問題,對於挽救支持度無濟於事。

 

總之,蔡英文撕去“維持現狀”的偽裝,借助迎合美國和煽動國際社會“圍堵中國”蓄意升高兩岸對立,嚴重違背了國際社會發展大勢和兩岸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註定徒勞無功。(作者 徐曉全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政治學博士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