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維護多邊貿易體製作出巨大貢獻

編輯:母曼曄|2018-08-21 16:45:23|來源:人民日報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近17年來,中國不斷擴大開放,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努力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中國為維護多邊貿易體製作出巨大貢獻

6月1日,旅客在肯尼亞蒙內鐵路內羅畢站內自拍。蒙內鐵路全長約480公里,是肯尼亞獨立以來的首條新鐵路,是一條採用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建造的現代化鐵路。

 

中國為維護多邊貿易體製作出巨大貢獻

7月23日,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第十九屆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上,美國客商在來自中國福建一家成衣生産廠家展臺觀看樣品。新華社發

 

中國為維護多邊貿易體製作出巨大貢獻

今年7月,世貿組織對中國第七次貿易政策審議在瑞士舉行。在會場門口擺放的《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吸引了與會人員的目光。 本報記者 任 彥攝

 

中國為維護多邊貿易體製作出巨大貢獻

7月27日,泰國貿易採購洽談會在浙江義烏國際商貿城舉行。圖為泰國客商與義烏市場經營戶進行貿易對接。 人民視覺

 

 

中國履行入世承諾受到高度讚賞

狄迪爾·查博維

 

作為一個大國,中國在很多方面都讓人印象深刻。從1978年開始,中國實施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經濟社會各方面取得了飛速發展,讓人嘆為觀止。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解決了13億多人口的溫飽問題,讓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這項舉世矚目的成就來之不易,是國際社會審視中國時必須納入視野的一點。

 

中國在減貧方面所取得的進步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也是速度最快的,覆蓋面最廣的。中國在過去很長時間內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如果沒有這種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要完成這項獨一無二的脫貧壯舉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有少數經濟體也在減貧領域取得了巨大成績,但規模都遠沒有中國大。中國減貧所帶來的推動作用並沒有局限于一個區域,廣大中國人民生活水準的大幅提升不僅僅是中國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對於世界穩定與發展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隨著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中國經濟也在快速前進。在2000年,也就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前一年,中國是世界上第七大貿易國。201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幅創六年新高,再次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就,這一點毋庸置疑,上述一連串引人注目的數字就很能説明問題。國際社會希望了解的是,中國這種繁榮局面能持續多久,在未來中國能否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為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正努力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由注重數量擴張向品質提升轉變,逐步實現産業升級。勞動密集型産業正在被技術密集型産業代替,投資不再是粗放型的,變得更加目標精準。

 

創新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驅動力。無論是當前正在實施的五年規劃,還是未來更長遠的發展規劃,科技創新都是關鍵所在。與此同時,中國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該計劃旨在將數字化與現代製造相結合,通過使用工業機器人來提高工業自動化水準。在上述計劃推動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中國在知識産權保護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為了有效打擊知識産權侵權行為,各相關機構之間進一步加強了協調與合作。除此之外,中國政府還大力推進知識産權裁判領域改革。2017年,最高法院批准在南京、蘇州、武漢、成都、濟南、福州、青島、合肥、杭州、寧波、深圳11個市設立了跨區域管轄的知識産權專門法庭,促進了知識産權案件裁判的標準、尺度統一和品質提升。

 

令人鼓舞的是,根據歐洲商會近期的一項調查,許多歐洲投資者現在更加看好中國的知識産權執法。最重要的是,中國對使用外國技術支付的許可費和特許權使用費大幅增長。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中國對外支付的知識産權使用費只有19億美元,2017年已達到286億美元。

 

無法想像,若沒有中國的積極參與,當今世界的多邊合作會怎樣。對世貿組織來説尤其如此,中國履行入世承諾受到高度讚賞。中國積極參與世貿組織關於傳統問題的談判,並認為世貿組織還應解決投資便利化和電子商務等新問題。中國嚴格執行世貿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 ,越來越多的進口通過單一窗口處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中國宣佈了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的計劃。作為世貿組織《信息技術協定》的參與者,中國已同意擴圍。

 

中國已進入全球主要經濟大國的行列,新的地位意味著新的責任。中國願意承擔這樣的責任,中國政府在6月28日發佈的《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清楚地表明瞭這一點:中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遵循世貿組織自由貿易理念,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從加入世貿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中國開放胸襟、擁抱世界,為促進世界經濟貿易發展、增加全球民眾福祉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的對外開放不會止步于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面對洶湧澎湃但又充滿曲折的經濟全球化,中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世界發展大勢,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創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實現更廣泛的互利共贏。

 

(作者為瑞士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團大使)

 

一帶一路建設將推動世界人民共享繁榮

賽義德·塔齊爾·沙阿

 

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很好地履行了對世貿組織的承諾,不斷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中國還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入世貿組織,在南南合作中提供大量技術援助。在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遭遇嚴重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應該在世貿組織合作框架下發揮更大作用。

 

投資和貿易與發展密切相關,應推動在全球層面加強國際合作。如今,中國正引領世貿組織推進投資便利化討論。同樣,中國在發展電子商務方面發揮巨大作用,電子商務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正在通過世貿組織為其他成員提供更好的支持,推進電子商務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中國堅決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主動連續大幅降低進口關稅稅率,採取一系列貿易便利化舉措,而且將在今年11月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的今天,巴基斯坦與其他成員高度讚賞中國為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所發揮的引領作用。

 

作為發展中國家,巴基斯坦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十分關切。我們十分珍視和愛護歷經數十年搭建的多邊貿易體制,決定為維護這一體制持續發聲。

 

中國提出了不少極具建設意義的偉大構想。比如,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為中國、巴基斯坦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帶來機遇,也為地球上的每個國家甚至每個人創造了成功的機會。中巴經濟走廊就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開展國際合作的成功典範。巴中雙方在太陽能、風能、水電、天然氣、基礎設施等方面開展了務實合作。“一帶一路”建設將助力巴基斯坦成為中亞和南亞的貿易核心區域。我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將推動世界人民共享繁榮。

 

(作者為巴基斯坦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團大使) 

 

中國在世界多邊貿易體制中一直遵守規則

索拉布·古普塔

 

今年1月中旬,美國首席貿易談判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稱,美國當初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錯誤的。這種觀點讓世人感到驚訝。在日前結束的世貿組織對中國第七次貿易政策審議中,眾多國家代表團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和做法表示廣泛讚賞。從這點來看,萊特希澤的觀點非但不具代表性,而且很有誤導性。

 

中國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貿組織。中國不但在世貿組織內部起到了積極促進多邊貿易體制的作用,而且對全球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這些都雄辯地證明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優勢和多邊主義的好處。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入世並沒有使美國處於不利地位。相反,美國成為中國入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國製造業産品的平均稅率從2001年的15%下降到今天的個位數。在過去的10年裏,美國對中國的商品出口增長了86%。

 

鋻於中國入世較晚(以第143個成員的身份入世),中國接受的承諾和義務遠遠超過其他成員或同等發展水準成員所作出的承諾和義務。比如,除去強制的關稅削減,對中國貿易自由的限制包括針對中國的臨時保障措施、臨時紡織品特別保障措施,以及在反傾銷調查期間,貿易夥伴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體15年的權利。

 

面對世貿組織依據爭端解決機制做出的相關裁決,中國總是按照世貿組織程式認真履行裁決。沒有一個貿易夥伴依據《爭端解決諒解》,以沒有遵守仲裁裁決為由尋求針對中國的反措施。相比之下,多邊貿易體制中的其他主要國家就不一樣了,美國尤其應該感到慚愧。

 

中國在世界多邊貿易體制中一直遵守規則。展望未來,隨著中國從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和投資大國,中國應當在規則制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推動全球投資更加便利,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2017年12月,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世貿組織第十一屆部長級會議上,世貿組織各成員決定開展深入討論以建立投資便利化多邊框架。我們樂見中國在討論中扮演重要的引領性角色,使這一多邊框架促進全球商品和服務投資跨境流動,同時維護相關國家的監管權利以符合其政策目標。

 

國民待遇原則和最惠國原則一直是國際貿易體制的基礎支柱。這兩項原則形成一股強大的積極力量,為各國擺脫貧困陷阱、不斷發展提供了平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有必要將國民待遇原則和最惠國原則納入世貿組織關於投資便利化的多邊框架內。二戰結束以後,剛剛成立的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為建立全球貿易秩序而設立了一個籌備委員會。該委員會在起草的《國際貿易組織憲章》中提出的一個觀點被廣泛接納,那就是“國際貿易應該是豐富的、多邊的、非歧視性的”。今天,當我們在確定21世紀全球投資秩序的指導原則時,有必要重申上述共識。在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深化多邊投資體系方面,我們期待中國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作者為智庫中美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本版內容由本報記者吳珺、任彥、方瑩馨、吳樂珺採訪整理)